关键词:
小学
课后体育服务
服务质量
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学生“减负”政策相续出台,且不断深入推行实施,大多数学校将放学时间提前了,随之“三点半难题”“真空管理期”等问题应运而生,已成为社会焦点,急需治理的现实难题。随后,国家教育部为解决这一难题颁布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号召各个中小学校承担起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宜昌市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指导意见积极响应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由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刚开始试行,而学校课后体育服务作为学校课后服务内容之一,其服务管理体系构建还未完善,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去解决。因此,采用“对症下药”的方式去解决课后体育服务过程中的问题,完善课后体育服务管理体系,才能更好的促进学校课后体育服务从良性发展走向优质发展。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构建出一个评价学校课后体育服务质量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构建的学校课后体育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对宜昌市已开展课后体育服务活动的小学展开测评分析,分析出影响制约学校课后体育服务开展质量的问题所在,并根据测评分析结果提出治理路径。具体结论及建议如下:研究结论:首先,服务资源投入不足,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学校课后体育服务教师的数量有限,且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服务经费不足,来源渠道主要依附于政府拨款;以及服务场地器材数量有限,且更新换代过程缓慢。其次,服务过程实施力度不够,缺乏创新。受服务资源的限制,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服务需求,从而导致服务时间不足;服务活动项目开设多以体能锻炼和球类运动为主,未开发创新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不能完全做到遵循学生自愿选择参与原则。最后,服务效果不佳,满意度低。服务活动参与者太多,教师难以关注到每位学生,服务活动秩序比较乱,且学生不能自由的选择参与课后体育服务运动的项目,或不能完全与同年龄段、同运动能力水平的同学一起享受体育服务,导致学生的运动技能提升不明显;部分教师表示精力有限,很难兼顾,多数时候是被逼上岗,且很多教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针对以上存在问题,笔者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提出以下几点治理路径:首先,政府层面:政府可以从完善相关政策规章制度,加大监管力度,让参与者和执行者能够得到保障,使执行者拥有执行依据和执行紧张感;可给予一定的权力和渠道让其自行的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保障经费稳定性;政府可以出面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家长合作与理解力度。其次,社会层面:社会应积极配合学校规整场地器材资源,并与之达成合作进行共同培养服务于学生;其社会中拥有众多的专业教师,应当让其专业教师投身于学校课后体育服务活动中,使其优化指导教师队伍;将社会中新颖的运动项目适当投入于学校,使其学校课后体育服务活动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元化。最后,学校层面:学校应先开创多样性服务方式,满足学生需求;同时不断优化服务教学方案,并加强督导与评测;最后学校还要不断完善教师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们的服务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