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减盐干预措施
干预方式
知识
态度
行为
摘要:
目的:高钠摄入与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密切相关,如何积极的预防和控制食盐所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儿童时期盐的高摄入量会影响成年时期的盐摄入量。从儿童时期进行减盐干预,对预防成年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前瞻性意义。目前我国国民食盐摄入量普遍较高,儿童的盐摄入量值得我们关注。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的减盐干预措施都普遍产生了积极影响,提高了人群盐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本研究旨在探讨对小学生实施综合减盐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以及不同的干预措施间的效果差异,探索干预前后小学生知信行变化的影响因素,为我国今后开展综合减盐活动提供相关研究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针对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三所小学三至五年级的小学生开展为期2个月的减盐干预活动,随机设为对照组、单干预组、双干预组;对照组不实施减盐干预措施;单干预组:以授课形式对小学生进行减盐健康教育;双干预组:授课的同时运用减盐线上干预平台进行减盐内容的学习打卡。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和学校教师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对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小学生基本信息情况、盐相关知信行的状况。所有的问卷资料,均由中国疾控中心专业人员进行保存、录入并建立Excel数据库,对逻辑错误、遗漏项等进行核实,对不符合常理的问卷进行剔除。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软件(26.0版),采用人次(构成比)来描述计数资料。通过配对卡方检验进行各组干预前后率的比较,通过卡方检验进行组间率的比较,运用Logistic回归进行盐相关知信行影响因素的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小学生基本特征:研究人群中,干预前后均参与的小学生共995人,本研究对照组、单干预组、双干预组的性别构成、民族、独生子女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单干预组、双干预组的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后三组小学生自身盐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变化:各组小学生干预前后知识总报告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干预组和对照组小学生干预前后态度总报告率较干预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干预组和单干预组小学生干预前后行为总报告率较干预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小学生盐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提升效果比较:干预后减盐知识总报告提升率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两两比较,减盐知识总报告提升率双干预组大于单干预组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三组间减盐态度总报告提升率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减盐行为总报告提升率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双干预组大于单干预组大于对照组(P<0.05)。4、小学生盐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干预前,高年级为对照组小学生知识水平的保护因素,性别为女生为对照组小学生态度水平的保护因素,低年级为干预组小学生行为水平的保护因素;干预后,高年级为对照组、双干预组小学生知识水平的保护因素,性别为女生是单干预组小学生知识水平的保护因素,性别为女生是双干预组小学生态度水平的保护因素,性别为女生是单干预组小学生行为水平的保护因素;干预前后,高年级、非独生子女为双干预组小学生知识水平的保护因素,知识高水平为对照组小学生态度水平的保护因素,非独生子女为双干预组小学生行为水平的保护因素。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以学校为基础的减盐干预模式有效可行,提高了小学生盐相关知信行水平。以减盐线上平台为依托针对较高年级小学生进行减盐干预的效果更好,小学生盐相关良好行为的养成还需长时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