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生态网络
生态环境变迁
生境质量
焦点物种
宜昌市中心城区
摘要: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人类的频繁活动造成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巨大变化,导致城市区域出现生态功能退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威胁城市生态安全。城市生态网络的构建有助于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过程的稳定性,对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宜昌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运用3S技术等方法分析了1980-2020年区域的生态环境演变特征,构建了焦点物种在不同时期的潜在生态网络,揭示了生态环境变迁对生态网络格局演变的影响,提出了宜昌市中心城区生态网络建设的策略,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1980-2020年宜昌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变迁特征明显。研究区景观类型以林地景观和耕地景观为主,40年以来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明显。1980-2020年间,林地面积下降了3.18%,耕地面积下降了2.78%,建设用地面积变化幅度最大,上升了5.1%,大量林地向建设用地转移;1980-2020年研究区的斑块密度、香农多样性指数、景观形状指数、景观分离度指数均上升,聚集度指数大幅下降,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加深。生境质量整体上呈现降低的趋势。1980-2020年间各焦点物种不同生境质量等级占比和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白鹭、黑斑侧褶蛙、草兔的高质量生境面积均有所降低,黄腹山雀变化不明显。生境质量下降区主要分布在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的新增建设用地区域,生境质量提升区与生境质量下降区并存,且质量下降的速度超过了质量提升的速度。(2)宜昌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变迁对生态网络格局的影响显著。黄腹山雀的生态网络向东北方向扩散,白鹭的生态网络分布范围逐渐缩小,向中部聚集,黑斑侧褶蛙的生态网络也分布范围呈现缩小的趋势,草兔的生态网络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聚集性有减弱的趋势。大型生态源地斑块呈现破碎化趋势,生态障碍点面积不断增大,生态网络的通达度降低。(3)建设生态网络将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复育。建议实施生态源地的分类分级保护,严格控制生态边界,保护生态源地的完整性;建设生态廊道应考虑主要物种适宜的迁徙环境,合理地构建景观类型,提升生态源地间的连通性;强化生态夹点,修复生态障碍点,以及培育“踏脚石”斑块,以保障生态网络的完整性和连通性。面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本研究通过宜昌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变迁及生态网络格局变化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城市生态网络研究的了解。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以缓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生态平衡,引领人居环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