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记忆-空间
三线工业遗产
宜昌
活化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局势和国内经济发展形式的转变,以战备为主要目的的三线企业开始调整搬迁,相当一部分位置偏远、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在“关、停、并、转、迁”的战略决策下被遗弃或荒废,从而形成了三线工业遗产。三线工业遗产是中国现代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三线档案的逐渐解密,三线工业遗产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当一部分三线档案和三线遗址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和开发,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面临着新的压力和困境,如何使三线工业遗产得到妥善保护与再利用,实现三线工业遗产活化,已经成为我国遗产保护中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研究课题。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围绕“记忆-空间”视域下宜昌市三线工业遗产活化的需求,首先,对三线工业遗产的产生、构成、特点等要素进行分析,认为三线工业遗产的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处于不断地演变中,包括物质环境要素和人文历史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记忆-空间”的结合性视域,从活化的意义、原则和目标三个方面论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作用原理和必要性。其次,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等方式,总结出宜昌市三线建设的发展历程包括基础建设、生产发展、调整改造三个时期,重点项目主要为军工类、民用类和基础设施类,且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沿长江分布和沿铁路干线分布的特点,并选取经典案例,对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主题小镇模式和集体记忆空间模式三个方面的活化模式进行了探究。其三,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法,提出了影响群众记忆的建筑色彩、建筑材料、生活物件等物质要素和口号、重要工程、休闲活动等非物质要素。最后,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从记忆与历史、记忆与象征、空间与叙事三个角度对宜昌市的三线工业遗产活化提供了建议和思考。
本文选取了宜昌市三线工业遗产活化的典型案例,在“记忆-空间”的融合视域下提出制约三线工业遗产活化的主要因素,指出对应的活化路径,不仅可以为宜昌市的转型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参考,还有望为情况类似的其他地区提供三线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