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Z扫描
光斑中心
线性方程组
数字图像处理
MSComm 串口通信
多线程
摘要:
Z扫描技术能够测量材料的非线性折射系数,并能够从透过率曲线中判别材料的非线性折射系数的符号。它的实验装置简单,测量灵敏度高,操作方便,这些优点使其在材料非线性系数的测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Sheik-Bahae等人于1989年提出单光束Z扫描技术,在此基础上,后人对其进行不断的改良和完善,出现了多种样式的Z扫描。我们在传统Z扫描光路的基础上,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实验光路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Z扫描光路。本文在此光路的基础上,对光路进行了改善,并基于传统Z扫描理论分析,对改良后的光路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导出了适合新光路的理论公式。对比传统光路,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Z扫描光路去掉了小孔光阑,功率计换为相机拍照,并且去掉了分光束,传统Z扫描通过分束镜,将激光光束分为激励光束和参考光束两束光,闭孔功率和开孔功率要经过两次扫描分别得到。传统Z扫描理论分析时以入射到样品之前的光作为参考光,在距离焦点足够远的位置,高斯光斑足够扁平,晶体在此处由于光学非线性引起的远场光强的变化不大,可以忽略,可以将此处的光斑作为参考光斑,相当于将样品之后的光作为参考光,这样就不用分束来获取参考光。对比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Z扫描光路,本文光路将激光器换为了稳频激光器,用于获取更好的参考光斑,在光路中加入了扩束装置,这样在距离焦点不是很远的位置就可以获得参考光斑。处理数据时,在光斑图像中心点附近选择一定范围的像素点,像素点灰度值的总和作为闭孔的光功率;整幅图像像素点灰度值的总和作为开孔时的光功率,一次扫描就可以获取闭孔和开孔透过率。改善后的光路中用CCD相机采集数据,后期采用数字图像处理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用C++加以实现:利用灰度直方图判断光斑能量是否超阈值;利用图像的加法运算消除系统随机误差;利用图像的减法运算消除背景光对实验的影响;利用非线性滤波消除图像中的高频分量;利用二维高斯拟合的方法获取光斑中心;然后获取闭孔透过率曲线,开孔透过率曲线以及闭孔/开孔透过率曲线,最后计算得出材料的非线性折射率系数。本文根据新光路搭建了整个测量系统,并利用C++ Builder编写了测量系统的软件部分,将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的处理集成到一个软件中,形成一个自动化的完整测量仪。利用MSComm串口通信控件可以控制步进电机实现待测样品的移动,利用CCD相机厂商提供的CCD接口函数可以控制CCD拍照,因此可将数据的采集和处理集成到一个软件中,实现了测量系统的自动化。采集到的每幅图像(大小为1280×1024)都要进行消除背景光、滤波、获取中心(包含多次矩阵操作)等操作,并且数据处理时要处理多幅图像,因此图像处理部分的运算量非常大,我们在处理图像的过程中加入了多线程的方式,在多核的处理机上,可以加快运算速度并解决程序未响应等问题。在非线性系数测量时,获取背景光,获取参考光功率,判断光斑是否超阈值,消除背景光斑,滤波,获取中心,获取闭孔功率、开孔功率、闭孔透过率曲线、开孔透过率曲线、闭孔/开孔透过率曲线都需要一定的顺序,为防止顺序出错出现意外,这些操作在软件上都是依次使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