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可置信性
学术精英
交叉项
计量经济学
摘要:
在我国经济学研究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学术成果的数量无论是在国内期刊还是国际期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现有研究成果结论的可置信性问题,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经济学研究寻求进一步发展正面临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因此,如何提升经济学学术成果的可置信性,进而推动经济学研究质量进步这一课题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试以交叉项的使用为例,研究学术精英对我国经济学研究可置信性革命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回顾了经济学可置信性问题的历史讨论、学术发表的规范化与公平化、以及“普朗克原理”三个方面的有关文献,认识到学术精英与新兴计量技术分别从现实和理论两个维度对推动经济学可置信性进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进而,本文以实证分析中对交叉项的使用作为新兴计量技术的例子,从多角度分析了我国经济学核心期刊目前对新兴计量技术的使用现状,并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分析了由于学术精英本身的异质性对其论文中出现技术瑕疵可能性的影响,并归纳为如下三个假说:在使用新兴技术时,学术声誉较高的学术前辈若未邀请技术外援则出现技术瑕疵的可能性更高,集中度较高的领域出现技术瑕疵的可能性更高,同时,若论文出现技术瑕疵,则对论文的引用情况会产生明显的负效应。为验证这三个假说是否成立,本文通过对2010年至2018年我国核心经济学期刊中使用交叉项的共393篇论文的文献分析,以及对论文相关资料的爬虫处理,并构建相应指标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学术前辈与当代学术精英在面对新兴计量技术时邀请技术外援激励结构的差异。本研究提出的三个假说均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这具有较为明显的政策含义。一方面,在我国经济学界推行新兴计量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学术精英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同样认识到在追求论文发表的同时,每一位从事经济研究的研究者也承担着保证论文质量的责任。本文建议研究机构应改善现有的评价机制,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应将对论文质量的考核赋予更高的权重,进而改善盲目追求论文数量的“发表主义”风气。对于期刊编辑部来说,应设立合理的审稿制度及审稿流程来起在向激励的作用,以此带动我国经济学可置信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