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社会资本
区域经济增长
趋同
空间计量经济
摘要:
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和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传统的研究思路一般基于新古典经济理论框架展开,通过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以揭示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政策,或者是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理论出发,提出干预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这些结论对于解决区域发展差异而言效果并不突出,因为不论是以政府手段来替代市场还是运用政策来改变资源要素配置,易于招致较大的发展机会成本,也导致新的区域利益矛盾产生。
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并细致考察区域经济增长现实后发现,现有研究大多忽略了不能排除在模型外的社会因素,当区域间的差距是系统性时,即使它们具有相似的技术和偏好也难以收敛到相同的稳态,这要求重新审视社会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社会学家最早关注此类现象,并运用社会资本这一工具来进行深入的研究,由于在不同区域存在不同的社会资本结构,人们从社会资本中获得资源的能力及其结果也有不同。外国学者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来解释了很多区域如意大利、坦桑尼亚以及中东欧和拉美的比较研究等,基本揭示了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内在关联。相较而言,国内文献主要集中于特定区域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而且多是基于案例分析的理论推演,缺乏对社会资本进行度量的详细指标体系构建以及精确的模型估测。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我国各区域经济之间存在密切的要素流动和经济联系,这些都通过空间近邻作用对其它区域带来影响。则强调经济发展嵌入社会网络的角度,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区域经济增长趋同问题,探求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分析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对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并提出相应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社会资本及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析,提出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研究的总体思路和结构。认为由于经济运行并非是线性的独立过程,而与社会结构存在深刻的内在关联,区域经济增长不但依赖于地方资源要素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也同时依赖于相邻区域的增长性质,这要求使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能够纳入社会因素和空间作用的经济模型,以期得到更符合经济运行的结论。本项研究的主题内容有如下五点:
(1)社会资本与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关系研究。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在我国的经济转型过程中探讨促进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意义重大。运用生产偏离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工业劳动生产率进行分解,考察其时序特征和空间特征,并从理论上论证了社会资本促进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机理。选择教育结构、体制结构、产学研结构来代表工业部门的社会资本结构及水平,并控制经济集聚、地区等变量,运用空间经济计量方法实证研究社会资本与区域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结果发现,职工受教育结构和产学研结构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影响较大。
(2)社会资本与区域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突出特征,这也体现出研究农民收入增长对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对我国农民收入区域差异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描述,并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背景研究了农民家庭社会资本的结构与性质,空间计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微观层面的社会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较小,而社会层面的社会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较大,这表明农民收入增长及其空间结构仍然受国家体制改革进程的制约。
(3)社会资本角度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吸引外资已被证明是改革开放以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差异的重要力量,在理论上论证了社会资本因素对外资企业经济增长绩效影响的基础上,分类选取外资企业结构维度社会资本、关系维度社会资本和认知维度社会资本三类指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的空间差异是导致外资行为的重要因素,而这又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三类社会资本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效果也存在差异。结构性社会资本中的就业结构社会资本最为显著,而认知性社会资本的影响并不显著。
(4)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空间趋同研究。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存在空间趋同在实证研究文献中存在不同的研究结论,但多数研究并没有将空间相互作用纳入模型,所得到的结论是不稳健的。通过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对1985到2009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增长数据按每12年划分了14个滚动时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σ趋同,非条件β趋同只在一定时期存在,这与用方差分解法和基尼系数法研究得到的σ趋同结果基本一致。而在加入社会资本变量后14个时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条件β趋同现象,这暗示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和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差别化的开发开放战略对区域经济增长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