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货币政策
金融行为
资本结构
公司投资
公司治理
公司超额价值
银行体系
摘要:
货币政策最终是通过影响微观公司行为来达成其预期政策效果的,然而预期效果的达成程度与影响发生的过程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频繁调整,结果是产生了宏观上的结构性偏差。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充分立足已有的文献,从微观公司层面出发,在控制资本需求方因素的基础上,研究货币政策这一外生变量对公司金融行为的影响,进而分析这种变化对公司超额价值的影响,以此揭示宏观政策发挥作用的机理,并为相关的政策决策提供理论与实证的支持。
具体来说,本文以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2002-2011)为样本,首先检验货币政策对不同特质公司资本结构调整进而对其超额价值的影响。结果发现,货币政策的变化直接导致公司资本结构调整,调整的结果是公司超额价值的损失。细分公司特质后发现,货币政策显著影响不同特质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调整,而调整的结果是导致小公司的超额价值损失比大公司大、市场竞争强的公司超额价值损失比竞争弱的公司大、融资约束大的公司的超额价值损失比融资约束小的公司大、民营控股公司超额价值的损失比国有控股公司大。
其次,本文检验不同货币政策下不同特质公司投资行为的差异性,进而检验投资变化对公司超额价值的影响。结果发现,公司投资不仅受现金流和托宾Q的影响,还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放松期相比货币紧缩期,公司投资对现金流的依赖下降,而对成长性的依赖上升。公司投资有助于提升公司超额价值,货币放松期相比货币紧缩期,公司投资带来更高的公司超额价值。细分公司特质后发现,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公司投资对现金流的依赖越大;货币放松期相比货币紧缩期,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公司投资对现金流依赖下降越明显,而对成长性的依赖上升也越明显;货币放松期相比货币紧缩期,投资给市场化程度高的公司所带来的超额价值反而下降。此外,公司治理越好的公司,投资对现金流.的依赖下降,对成长性的依赖上升,并且不论在何种条件下,公司治理越好,投资所带来的公司超额价值始终越高。
最后,本文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2-2011)为样本,实证检验货币政策对公司债务结构进而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政策越宽松,公司债务增加,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影响力上升,公司信息披露倾向于短期确定性信息,即信息披露质量下降。为了聚焦这一特性,我们分别考虑管理层薪酬与持股、股东性质以及公司信用等级差异这些因素,发现结论仍然成立。当然,信息披露的质量下降背后是公司的超额价值下降。
本文多维度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运营需要一个稳定且结构性比较均衡的金融市场环境,否则效率不高。货币政策要稳定,就需要重构具有市场特点的银行体系,即大力发展市场化的银行服务体系,让它们按市场机制来完成货币政策的传导;需要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体系,提供更多直接融资的途径,缓解总量控制的方法对市场带来的冲击;需要呼唤利率机制,发挥利率的杠杆调节功能。此外,就公司自身而言,为了减少货币政策调节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公司应当制定长远的公司发展目标,密切关注公司的外部环境,积极主动提高自身融资能力,提高投资效率,同时改善治理水平,提高决策效率。只有不断完善公司的内外部环境,才能真正培育市场化的主体,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提高公司的决策效率,从根本上推进市场经济的建设。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需要互相补充,互为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