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朱熹
朱子读书法
教学思想
摘要: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总结了孔孟等人的教育思想,并结合自己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形成了系统全面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他的弟子门人将其学习理论编撰为《朱子读书法》一书,书中蕴含的学习方法和修养方法指导着后世学者,为他们提供了为学之道,并且这些学习方法对于今天的教学仍具极大的借鉴意义。朱熹教育思想产生的根源在于他的人性论,他认为“理”存在于天地之间,是万物的核心。受到“理”的影响,每个人的人性不同,气质有别。朱熹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其中“二元论”的“气质之性”又将人划分为圣人、贤人、众人和下民四类。他认为读书是为了使“学而知之”以及“困而学之”的人体察天理,从而改变气质,恢复本性。并且读书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的过程,更是修养身心的过程。他认为读书能够对话先贤、体察天理,是一个“以理求理”的过程,更是贯彻格物致知方法的一部分。关于读书的方法,朱熹认为主要有六条。这六条方法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包含了学习规律、要求、态度以及知行合一的实践观等,它们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朱熹认为读书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先读经书,后读史书。只有能够明辨是非后,才能够从史书中获得启示,得到成长。“熟读精思”则是读书为学的核心内容,通过熟读能够将义理留存于心,将外化的义理转化为内在的行为准则,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将义理运用于实践之中,指导自己的实践。他认为在探究世间万物时,需要竭尽全力,不能中途放弃,更不能懒懒散散,要抓紧时间,全身心投入其中,不能懈怠,切实做到“着紧用力”。而朱熹认为“格物”就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且还需要“格”到极致,才能够真正领会万事万物的道理。同时在获取知识和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居敬”,“敬”之一字应该是全体学习者需要保持的恒常状态。将“敬”字贯穿于学习和实践,保持谦虚恭敬的态度学习思考,体会知识内化和外化的过程。除此之外,朱熹还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非认知因素,认为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并将所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生活中体会义理。《朱子读书法》中有诸多值得借鉴和传承的学习之道。首先,远大理想是学习的指路标,指引着学习的前进方向。朱熹认为“立志”在为学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远大的志向能够鼓励学生为之努力,也能够使学生将外在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学习目标,提高自己的学习内驱力。个人的理想和志向与时代背景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学习过程中的“立志教育”不仅能够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教学要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将学生培养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朱熹在其教育实践中也重视发挥学生的个体性,他认为每位学生都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引导。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活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并不矛盾,因此教师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实践。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主动验证所学的义理,通过实践体悟知识。《朱子读书法》中依旧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赋予《朱子读书法》新的时代价值,使之在教育教学中依旧能够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