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文化传播
读书类节目
叙事创新
《一本好书》
摘要:
自1960年北京电视台《新书介绍》开播以来,我国读书类节目经历了探索兴盛期、式微衰落期和再度复兴期的坎坷发展历程,至今已有53年的历史。近几年,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鼓励下,依托网络媒体技术的快速进步,国内出现了许多极具创新性和文化价值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文化类综艺的一个重要分支,读书类节目也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不断探索创新,创作出了一批形式新颖、反响良好、评价较高的优秀作品,其中,江苏卫视推出的《一本好书》就是此类节目的创新典范。文章以文化传播作为研究视角,以叙事学理论作为框架支撑,借助质性研究软件Nvivo11 plus,运用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一本好书》的节目内容进行了质性研究,总结出该节目在叙事主题、叙事主体、叙事符号、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呈现出来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文学经典的故事化呈现、多元视角的全方位聚焦、多重符码构建表意空间、多元手段打造“阅读试衣间”以及双重结构实现立体叙事。为进一步验证读书类节目的传播效果,本研究还利用Python的网络爬虫技术爬取了《一本好书》开播以来四年之内的所有弹幕文本,并借鉴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方式抽取5000条弹幕样本进行编码,最终总结出了《一本好书》的节目传播效果。首先,在受众“认知”层面促进了文化传播,“态度”层面实现了支持推广,“行为”层面催生了阅读实践;其次,在社会传播效果层面,主要体现在衍生节目拓展新平台、线下品读实现阅读动员和知识传播促进消费三个方面。在内容分析和传播效果研究的基础之上,论文对《一本好书》的文化价值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具体为,节目在寓教于乐完成知识传播的同时,文本的场景转化存在局限;科技融入优化了认知体验,然而节目断层导致观众流失;内容回归致敬了文明经典,但是视听叙事在一定程度消解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基于这些不足,论文最后立足于行业整体发展的高度,提出了读书类节目借用数字技术突破场景局限、降本增效延长节目生命周期,以及内容为王丰富文化表达的优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