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国家形象建构
话语历史分析法
《中国日报》
《纽约时报》
对比研究
摘要: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家形象的塑造愈发受到重视。对于国家形象的研究,大多是从新闻传播的角度进行,而语言学视角的相关研究则相对较少。与此同时,国家形象的自塑与他塑往往独立研究,二者之间的差异对比尚未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重视。因此,本研究选取《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在2022年2月份期间对北京冬奥会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话语历史分析法的分析框架,以语料库软件Antconc作为辅助工具,对比考察两家中美媒体的新闻报道在命名策略、述谓策略、视角化策略的使用以及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异同,并阐述其差异背后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方面的因素,旨在弥补国家形象研究领域中对比视角的空缺,以期对中国的对外宣传工作有所启迪。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主要借助语料库工具统计北京冬奥会新闻报道的篇数及主题分布情况,并探究各语篇策略下具体实现手段在两家媒体新闻报道中的频率情况。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定性分析结合文本和事件背景进一步阐释各语篇策略的具体实现情况,进而总结出两家报纸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发现:1)在命名策略的使用上,《中国日报》相对客观且具体地指称中国,而《纽约时报》对中国的指称往往带有政治色彩。2)在述谓策略的使用上,《中国日报》几乎全部涉及对中国的正面描述,而《纽约时报》对中国的负面描述要多于正面描述。在积极刻画中国形象时,中美两家媒体均报道了中国所获得的成就及为北京冬奥会做准备而付出的努力,但《中国日报》除此之外还谈及中国的特性、他者的评价、中国未来的计划,更加全面多维地塑造中国积极形象。3)在视角化策略的使用上,主要从三个维度对转述引语进行考察。第一,在消息来源的声音主体方面,《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在种类和数量上大致相同。但在“普通人”和“党政机关”类别下《中国日报》的引语数量明显多于《纽约时报》,而在“运动员”和“媒体及相关人士”类别下《纽约时报》的引语数量显著多于《中国日报》。而且,《纽约时报》还转述针对中国的批评人士的话语。第二,在消息来源的准确度方面,《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都更多地引用含蓄不定的消息来源,其次是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最后是不提及消息来源。但《中国日报》中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要多于《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中含蓄不定的消息来源要多于《中国日报》。第三,在转述方式方面,两家媒体都更多地采用间接转述方式,其次是直接转述和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最后是自由直接转述。但《中国日报》在间接转述的使用频率上显著多于《纽约时报》,而《纽约时报》在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的使用频率上显著多于《中国日报》。4)《中国日报》塑造出“可靠的”、“友好的”、“自信的”且“可敬的”中国形象,《纽约时报》塑造出“高度控制的”、“强大的”且“自大的”中国形象。最后,本文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三个方面对差异原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讨论,并简要阐述了本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建议,以及对国家形象研究领域以及中国对外宣传工作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