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远东运动会
上海体育
近代体育
体育发展
摘要:
远东运动会是20世纪初在基督教青年会提议下建立的国际体育比赛,其前身为在菲律宾举行的“嘉年华会”。远东运动会简称远运会,举办时间是从1913年到1934年,共举办10届历时21年,参与国家有中国、日本、菲律宾三个创始国,比赛举办地在菲律宾、中国和日本三国的城市间流转,后有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共6个国家加入,是当时亚洲地区最大的体育赛会,也是被国际奥委会公开承认的第一个区域性国际赛事,具有很高的体育赛会地位。第二届、第五届和第八届远东运动会均在中国的上海举办,上海成为中国与远东运动会渊源最深的地区。本文以远东运动会与上海地区体育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文献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申报》等有关远东运动会的资料以及《体育周刊》等上海近代体育的一手资料,突破远东运动会研究仅限于赛场本身的研究局限,将远东运动会与近代上海地区体育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远东运动会给上海地区体育发展带来的影响。本文认为:远东运动会作为一项影响力颇大的体育赛会,其对于上海地区的学校体育建设、民众体育开展、体育组织创立以及体育场馆修建都带来了巨大影响。首先是远东运动会与学校体育建设的关系,远东运动会选拔优秀运动员的需求促使上海学校改变了传统军国民体操的体育教学内容,开始与西方接轨,运用自然主义体育教学方法;至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为加强国家的统一管理,国家主义体育教育思想成为主流教学思想。其次远东运动会与民众体育的开展,远东运动会带来了大量的观赛人群,参赛运动员和观赛民众传播了新的体育项目,使民众体育在上海开展起来。再次远东运动会与体育组织创立,远东运动会的最高体育管理组织,由基督教青年会到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其职权仍把握在外国人手中,在民众的抗议下,创办了由国人负责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完成了对体育办赛权的收复。最后关于远东运动会与体育场馆的修建,在上海举办远东运动会需要使用体育场,从租用租界内的运动场到自己修建体育场,促进了上海城市建设和民众运动推广。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远东运动会对上海地区体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这表现在:其一,远东运动会对促进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转变,将体育课引入教学课程起了推动作用;其二,远东运动会对推动民众参与体育,发展女子体育起到了展示平台的作用;其三,远东运动会对体育组织的形成和体育场馆的修建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上海地区体育的近代化;与此同时,远东运动会对上海体育的发展也存在局限性,主要体现在过度重视成绩和名次,“锦标制”和“选手制”的选拔方式被推崇,在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上,学校体育课也沦为了选拔优秀运动员的平台,影响了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不利于体育的健康发展;在民国整体国力不强的背景下,对修建体育场馆投资过多,使上海市财政资金过量用于场馆修建,没有做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了体育的良性发展。但总的来说,远东运动会对于上海体育的发展,其所带来的建设性影响是大于消极影响的,促进了近代上海地区体育的发展,使上海地区成为中国近代体育最为发达的地区,成为当时全国体育的模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