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羽毛球
技战术特征
林丹
谌龙
安赛龙
摘要:
2006年到2016年,我国包揽了羽毛球世锦赛和奥运会上男单项目的所有冠军,在男单项目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统治力。然而,自2017年起,随着国外优秀选手的不断涌现与冲击,我国在男单项目上的统治力逐渐显露出下滑的态势。针对当前形势,深入地剖析与研究男单技战术特征与发展趋势,对于提升我国男单竞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本文选取了林丹、谌龙和安赛龙三位在羽坛形成高度统治力,并荣获奥运会和世锦赛的双赛男单冠军选手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揭示羽毛球顶尖男单选手的技战术运用特征、制胜因素以及项目发展趋势。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和四段指标评估法,将收集到的比赛数据结合相关比赛视频,对他们的技战术运用进行深度剖析。研究内容包括发接发前四拍运用,前、中、后场技术运用、起球技术运用以及竞技回合拍数特征等多个方面。通过对比分析,力求揭示三人在技战术运用上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并以此为依据,为年轻选手提出针对性的培养方向和训练方法,同时也为我国现役选手提供与安赛龙比赛对抗时的应对之策和针对性训练方法。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林丹、谌龙、安赛龙均以反手发前场球为主,其中林丹、谌龙以1号区为主5号区为辅,安赛龙则主要集中在1号区。发后场球时,三人都以4号区和6号区为主。三人在第三拍前场接球均以过渡、限制为主。第三拍后场林丹、安赛龙的抓球意识明显,杀球进攻偏多,谌龙第三拍抓球进攻偏少,吊球软压居多。
(2)在前场接发时,林丹、安赛龙以挑球、推球限制对手后场为主,随后第四拍,林丹以放网球相持为主,安赛龙以搓球、勾球前场施压为主。谌龙接发以搓球、放网球限制对手前场为主,随后以挑球、推球限制对手底线为主。在后场接发时,三人均以杀球、吊球下压为主,随后会积极跟进前场。第四拍上林丹、安赛龙多以放网、挑、推球等限制技术为主,谌龙则更善于运用搓球进行近网控制。
(3)三人技术运用频率前场最高的均是挑球,中场均为接杀球,后场均为杀球。林丹各区域技术运用更为灵活,前场擅于变化节奏,中场擅于控制与衔接,后场抓机会一拍制胜能力极强。谌龙在各区域擅于运用长距离控球技术,中场擅于挡网控球连贯快,后场擅于保持下压连贯得分。安赛龙在各区域也惯用长距离控球技术,擅于利用挑球、放网球、勾球大范围调动对手,中场抽压进攻能力强,后场擅于持续快频率提速进攻得分。
(4)安赛龙的起球技术运用占比最高,林丹居中,谌龙最低。林丹在三项起球技术的运用比例上更均衡,而谌龙和安赛龙的挑球技术占比偏高。林丹在起球后为自己创造的上手主动球频次最高,谌龙创造的被动接杀球频次最高,安赛龙创造的接吊相持球频次最高。
(5)林丹、谌龙、安赛龙的得分主要集中在8拍之前,回合拍数频次的较高值在1-10拍前,随后以11-30拍、31拍后两个节点呈明显递减趋势。林丹“黄金得分区间”为5-10拍,战术节奏为变速进攻型。谌龙“黄金得分区间”为10-15拍,战术节奏为持续施压型。安赛龙“黄金得分区间”为3-7拍,战术节奏为快速进攻型。
经过对三人技战术特征的对比分析结果,总结以下规律。
发球至第三拍主要注重预判和应变能力,接发球至第四拍则更注重球路变化和铺垫能力。
前场技术的核心功能是创造进攻条件,中场技术是负责连贯、协调和攻防转换。后场技术则用来保持进攻、提速、得分。
当各项起球技术的运用频率趋向均衡,灵活运用时,其限制效果会显著提升。
发接发阶段是决定比赛走势的关键环节,亦是核心得分阶段。攻防阶段是高危丢分阶段,相持阶段是节奏主导阶段,多拍阶段是储备体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