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竞技健美操
男子单人操
难度动作
摘要:
竞技健美操作为全国青年运动会与全国学生运动会合并的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的设项项目之一,以省为竞赛单位,代表着我国健美操项目的最高水平。随规则更新,难度动作成为男子单人操取得优异成绩的核心竞争要素,近三届世锦赛中,我国难度分虽领先,但难度应用及新难度开发与国际水平仍有差距。因此,有必要结合国内权威赛事深入分析难度应用现状,明确国内男子单人操发展趋势与现存问题,丰富我国竞技健美操男子单人操难度动作的理论研究,并为提高男子单人操运动成绩提供难度动作应用的参考。基于《2022-2024周期竞技健美操评分规则》,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全国最高级别的学生体育赛事——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健美操(啦啦操)比赛大学组和中学组男子单人操决赛前八名成套动作中的难度动作进行细致分析和深入研究,归纳我国最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难度动作选用、完成、编排情况,找出不同学阶男子单人操运动员难度动作特点,探析其内在差异和规律,以期为我国竞技健美操男子单人操难度动作的编排和训练提供参考。
结论如下:
1.《2022-2024周期竞技健美操评分规则》在难度动作的数量出现了骤减,由283个精减至184个,减幅高达35%,其中原AB组删减数量最高,由101个精减至61个,减幅高达39.6%,被精减的大多为难度分值低、竞赛使用率低、技术相似性较高的难度动作,这说明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朝着更准、更专的方向发展;难度动作的组别、类别、根命名根据力量特征和姿态特征进行区分,使其更具象化;加大了动作触地的减分尺度和单个难度动作错误的减分尺度,旨在让运动员更加关注难度动作的形态位置准确、控制稳定;对于男子单人操的难度动作作了明确要求,至少要完成1个B1类动力性跳步动作且不允许完成任何C2类柔韧动作、B组难度不允许以劈腿姿态结束,规避了不符合男性特点或生理结构的难度动作。
2.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健美操(啦啦操)比赛大学组和中学组男子单人操决赛前八名成套动作的难度分与总分之间相关系数为0.833成双尾显著,P值为0.000,难度分、艺术分、完成分的P值都大于0.05,相关性非常显著。因此,难度分的高低是影响竞赛成绩的重要因素。
3.学青会男子单人操运动员在B组难度的利用率最高,占52.3%,所有运动员都只选择了A组和B组别难度动作,缺失了C组难度动作;出于对男性运动员发力特征、体能分配、成套节奏的考虑,各队普遍倾向于选择A3旋腿类、B2姿态跳步类、A1动力性力量类、B1动力性跳步的难度动作;大学组第一名的高分值难度动作最多且没有一个低分值难度动作,从选用难度动作的分值上已经与其他队拉开差距,而中学组在规则限定下有3个队都做到了难度分值的最大化;连接组合动作中B+A可以形成很好的成套流畅性、维度层次起伏性并且可以使落地再启动的快速伸缩力量优势放大,便于各类难度动作的连接与完成。
4.学青会男子单人操大学组和中学组各有2个队出现难度动作未到达最低完成标准,主要原因包括难度动作的摔倒和触地、开腿角度不足、背转不充分等。A组难度动作大部分错误是在难度完成过程中忽略掉了完成质量,会造成难度完成分的累计扣分,在单个难度中,普遍存在膝盖弯曲、“难度开始姿态”与“难度结束姿态”面向不一致的问题,B组难度动作大学组和中学组运动员普遍集中在空中技术过程中的姿态以及落地细节问题,在今后训练中,大学组运动员需着重姿态控制,中学组运动员需强化完成细节。
5.学青会男子单人操大学组和中学组难度动作布局均有队伍出现难度组别的堆积,出现了4个同组别难度动作的衔接;位移难度以斜方向位移为主,正向移动和侧向移动的难度动作很少,原地难度动作的布局普遍集中于左后半场、右后半场和中场;难度动作完成时段的总体分布趋势均呈首段>中段>尾段,大学组4-3-2模式最为理想,中学组3-2-2模式最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