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邓小平
中国式现代化思想
意义
启示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围绕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历史课题进行了多种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突破“苏联模式”的影响,未能开辟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直到改革开放,邓小平准确把握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方位,理性认识现代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和敏锐的理论视野深入思考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基于对这两大基本问题的反复认识,邓小平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生动实践是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形成的直接现实来源,并从实践中高度抽象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基本原则,进而整体建构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框架,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对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理论认识和指导意义。
本文对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章节展开:
第一章追溯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生成逻辑。主要从理论渊源、时代背景两个维度进行分析。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充分吸收经典作家现代化理论的要义,尤其是列宁关于现代化的理论思考,这为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萌芽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批判继承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理论内核;辩证认识西方现代化理论吸收其合理成分。结合中国国际国内环境的发展情况,深刻把握中国“人口多,耕地少”、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特点,在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形成“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
第二章分析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形成过程。通过对邓小平相关文章的梳理,从纵向上对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以新中国成立为开端,南方谈话为结尾,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时间节点,将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划分为四个阶段,将实现工业化为重点的初步探索划分为思想酝酿阶段(1949-1978)、将重思与重构现代化建设方略划分为思想形成阶段(1978-1982)、将逐步完善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划分为思想成熟阶段(1982-1987)、将实现现代化理论的新突破划分为思想深化阶段(1987-1992)。第一阶段又内在划分为工业化目标探索、“四个现代化”目标、两年徘徊重思现代化因素三个方面;第二阶段可以从明确什么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出现代化方略两个维度认识;第三阶段主要包含了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的三因素、优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以及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方面;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涉及到创造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三章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首先,从目标逻辑入手,明确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目标指向是什么、实施条件是什么以及如何分步实施。其次,从实施要求入手,提炼出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思想方法、根本前提、系统观念。最后,从实施路径入手,重点分析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如何依靠三大动力、用好三大抓手、鼓励两个先富。
第四章阐释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价值意蕴。在理论意义上,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现代化理论,打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束缚,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框架。在实践意义上,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为破解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难题提供历史启迪,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理论载体,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第五章探讨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当代启示。首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现代化建设的方向性。坚持和加强党对现代化的领导,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引领现代化,坚持将人民至上理念贯穿现代化。其次,坚持实事求是精神,增强现代化发展的能动性。纵向上准确定位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横向上客观分析中国特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后,坚持树立系统观念,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正确处理好六对关系,即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