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邓小平
生产力思想
形成机制
当代价值
摘要:
邓小平生产力思想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邓小平坚持解放、发展生产力,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等论断,既体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与自信,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话语表达的创新能力。然而,随着“东欧剧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新局面,把邓小平生产力思想歪曲为“庸俗生产力论”、“唯生产力论”等错误思潮重新抬头,否认继续坚持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必要性。本文认为,全面深刻地理解一种思想,必须把握其来龙去脉。来龙者,其来有自也。去脉者,当代价值也。一方面,通过对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形成机制研究,论证邓小平生产力思想形成的理论逻辑,即该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在理论本质上具有同质性,存在继承与发展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有益于全面理解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意蕴,达到肃清错误思想的流毒、还原邓小平生产力思想本来面目的目的。另一方面,把握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生产力思想形成的时代逻辑,并将邓小平生产力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密切结合起来研究考察,有利于深入开掘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当代价值:在特定历史条件和语境下产生的邓小平生产力思想没有过时,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具重要指导意义,并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得到了符合时代需要的深化与发展。在文章的绪论里,首先介绍选题缘起以及国内外有关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研究现状。其次,针对邓小平生产力思想产生的误解进行批判,进而指明本文是如何界定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第一部分主要从邓小平生产力思想形成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来源入手,讨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产力思想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邓小平的影响。其中,一些学者可能认为邓小平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少,原因在于邓小平在少年时期就赴法留学,仅仅在幼年时期接触到最基本的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而蕴含其中的生产力思想几乎没有,所以说其思想的形成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未免有些牵强。本文指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亦是邓小平生产力思想形成的重要依据,拔除中国传统文化对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影响,就会犯历史虚无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邓小平生产力思想也会被抽象地理解,缺乏民族文化的现实土壤。第二部分围绕建国前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的思想与实践等取得的经验教训展开,这是邓小平生产力思想形成最直接的现实依据,主要包括毛泽东、刘少奇、陈云等发展生产的思想对邓小平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围绕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依据当时现实,不断解放人的思想、解放生产力,引领人们从社会主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展开。第四部分主要论述新时代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价值。经济新常态强调放缓速度、注重发展的质量,供给侧改革坚持把科学技术摆在首位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生态生产力思想,都是对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深化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