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
话语
语境
话语主题
话语实践
摘要:
邓小平理论的话语是指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的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贯穿着革命逻辑的概念、判断与推理的集合。这些系统化的政治符号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价值信仰,依据时空语境的变迁,借助意识形态之力实现了革命逻辑内涵的演进,使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等系列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不仅贯穿于社会各领域的调整、改革的运作中,而且浸润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效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制度属性的质疑。邓小平理论的话语在刻写与传播中保持这话语建构与人民群众实践的良性互动,有力地反击了对改革开放的误读。因此,邓小平理论的话语是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珍贵历史资源。邓小平理论话语的研究是在话语分析的范式下,以邓小平理论的话语为研究对象,遵循过程论与结构论相统一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综合使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法等具体研究方法,从生成逻辑到基本内容展开对邓小平理论话语的研究。话语分析方法是指把特定的语言、文本、话语置于其生成的语境之下,梳理话语实践与社会事实(囊括了社会角色、关系与权力)等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考察始终缠绕在社会关系中的不同类型与性质的话语所发生的流变,以及不同发展阶段阶段的话语之间发生的对话(包括碰撞、竞争与渗透、融合),最终在纵向的跃迁历程和横向的结构分析中充分把握话语体系中的语境、主体、客体、交往与实践等要素。邓小平理论话语的研究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方法中提炼邓小平理论的话语与话语群,并在话语分析范式里勾画邓小平理论话语的整体结构。具体而言,即通过从邓小平理论话语的生成语境入手逐步推导话语主题和话语实践:“生成语境——话语主题”构成了话语体系的理论逻辑,即话语主题基于当时的社会与历史基础而生成的逻辑,即“话语从何而来”;“话语主题——话语实践”构成了话语体系的实践逻辑,即话语主题在当时话语场域中的构建与传播的逻辑,换句话说,即“话语往何而去”。全文主要思路为:首先,对“话语”概念与话语分析理论进行梳理,为全文研究框架的搭建奠定话语哲学的理论基础。其次,从追溯与邓小平理论话语联系最紧密的三个语义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话语入手,探究邓小平理论话语文本的内部核心要素与先前存在的相关文本的关系,在与它们共同义素的呼应、吸取与改造提炼出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中的革命逻辑与解放指向,接下来,在“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两个话语群中分纵向历史的梳理与横向的结构铺陈两个层次探索话语的语境生成;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话语主题,提炼社会主义的特征、原则与本质的概念、判断与推理,分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三个维度的话语群,揭示了邓小平理论话语的主题生成;在话语实践中探究国际与国内两个层次的话语群,更加强调争取和平发展环境与改革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在实现矛盾叙事中的意义。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之作,其话语的逻辑进路与言说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完善发展提供了历史经验与理论支持。通过研究邓小平理论话语的语境、话语主题与话语实践,能够为实现当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实现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探寻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