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精神污染
四项基本原则
逻辑理路
当代启示
摘要: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现的反对“精神污染”的理论和实践,是邓小平准确把握当时的意识形态发展态势基础上,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工作思想,并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所作的报告《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中作出了相对完整的阐述,于之后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反对“精神污染”为我国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思想环境作出了突出贡献,反对“精神污染”思想则为我国之后进行意识形态工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惹得部分西方国家的嫉妒与眼红。当然,中西意识形态的较量由来已久,但新时代以来尤为突出,两种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交锋尤为激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因此,深入研究邓小平反对“精神污染”思想,不仅是对其进行系统地梳理,更重要的是能从意识形态斗争也同样激烈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反对“精神污染”的实践和理论中,汲取适应当今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的思想力量。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展开探讨,以“因何—是何—以何”的逻辑顺路,探寻邓小平反对精神污染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主要内容、逻辑理路和特点,最后再进一步析出邓小平反对“精神污染”思想的当代启示,以期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有益启示。第一部分,邓小平反对“精神污染”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该部分集中探讨了邓小平反对“精神污染”思想因何而有,从“文革”、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三个方面论述了提出的历史原因;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观点、列宁关于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经验和毛泽东关于“香花,毒草”的重要论述三个方面分析了产生的学理原因。解决邓小平反对“精神污染”思想因何而有的问题。第二部分,邓小平反对“精神污染”思想的主要内容。该部分是本研究的重点,通过对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反对“精神污染”的论述进行系统梳理,分别从本质与表征、实质与危害、主张与措施三个方面解决邓小平反对“精神污染”思想是何的问题。第三部分,邓小平反对“精神污染”思想的逻辑理路和特点。该部分是本研究的难点,通过对前面研究的总结归纳和抽象,析出邓小平反对“精神污染”思想的逻辑基点、逻辑旨归和逻辑中介,探寻贯穿其中的逻辑理路;同时得出邓小平反对“精神污染”思想拥有坚持系统规划和科学防治共筹、坚持常抓不懈与阶段实践共进、坚持战略思维与底线思维共融、坚持原则兜底与灵活操作共践的特点。同样解决邓小平反对“精神污染”思想是何的问题。第四部分,邓小平反对“精神污染”思想的当代启示。基于对前文的分析并结合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本章主要从阻断“污染源”、缩小“污染面”、降低“污染度”三个方面论述其当代启示。具体包括通过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习、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功能以加强理论防线阻断“污染源”;通过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党政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党对主流媒体的监督监管以扎牢政治笼子缩小“污染面”;通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风尚、大力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文化自信降低“污染度”,解决邓小平反对“精神污染”思想以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