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邓小平
自然观
人与自然
摘要: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中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过多地追求物质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与破坏。在此背景下,邓小平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自然观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新的论述,不仅赋予它以时代精神,而且拓展了其深刻内涵。因此,研究邓小平的自然观,既有助于探寻其理论来源,也有助于发现其原创性贡献。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邓小平自然观既有深刻的理论渊源,又有坚实的现实基础。马列主义自然观、毛泽东自然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为邓小平自然观奠定了理论根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为邓小平自然观奠定了现实基础。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科技对自然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利用科技去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利用科技人才去推动环境建设。第二,人口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这主要是通过控制人口数量,协调自然平衡;提高人口素质,推动自然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共生,谋求绿色发展。第三,资源与自然的本源关系。这主要是自然资源短缺,制约社会发展;转变生产方式,节约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寻求发展平衡。第四,制度对自然的保护作用。这主要是通过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山河;通过立法建制,保障自然发展。邓小平自然观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以实事求是为根基、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关策略的求实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性、旨在人民群众得以受益的群众性;顺应时代主题转化、吸取时代发展精华的时代性;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将中国生态与世界相结合的开放性。
邓小平自然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从理论上来看,它传承和丰富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所蕴含的自然观,不仅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依据,而且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上来看,它提升了群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改善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了人们的绿色生活方式,同时也为后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实践依据,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