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邓小平
民族问题
民族思想
摘要:
民族问题是多民族国家无法回避的问题。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西南地区民族关系错综复杂。主政西南时期,邓小平高度重视西南民族问题的解决和民族工作的开展,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这一时期的民族思想。主政西南时期邓小平民族思想形成具有丰富的现实依据与理论来源。从现实依据看,邓小平民族思想是依据于西南民族关系复杂多样,民族地区政权混乱以及民族地区发展落后的现实背景。从理论来源看,邓小平民族思想是对中华传统民族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思想,二十世纪初期中华民族思想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民族思想的继承。主政西南时期邓小平民族思想形成主要经过三个阶段,邓小平在留学和回国参加革命期间接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熟悉党的民族政策和理论是孕育阶段,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联合少数民族进行革命斗争,这是萌芽阶段,解放和治理大西南时期邓小平又一次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西南民族地区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标志着这一时期邓小平民族思想的正式形成。主政西南时期邓小平民族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对民族问题内涵和特征的认识;二是解决民族问题应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及抛弃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等;三是解决民族问题要采取慎重稳进、实事求是和同少数民族商量等方法;四是解决民族问题的路径,如积极实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注重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推动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以及选拔和培养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等。主政西南时期邓小平民族思想不仅具有重要历史意义,还为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发展民族地区提供了重要现实启示。其历史意义在于,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推动了邓小平民族问题研究;奠定了西藏和平解放的基础和助力了西南民族地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其现实启示在于,坚持党对民族工作领导;坚持实事求是工作方法;培养高素质民族干部和推动民族地区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