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风景变化
风景特质评估
风景特质变化
三峡工程
西陵峡
摘要:
在历史进程中人地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导致区域风景也随之不断改变。随着三峡工程建设,西陵峡风景在短时间内产生了急剧的变化。基于地脉和文脉对这种因大型工程建设引起的风景变化进行全面认识和系统梳理,厘清工程前后的风景特质变化,将为西陵峡风景管理与保护提供依据。本研究从时空的角度系统梳理了西陵峡风景营建,全面认识了研究对象。结合区域风景的发展演进特征,从宏观的山水格局和微观的风景感知视角来划定研究对象范围,为风景特质识别提供空间范围。在宏观的山水格局中,通过山水范围和山水关联要素范围的空间叠加,结果确定为北纬31°32′~30°51′,东经110°32′~110°34′,约为4173 km。在微观的风景感知中,从人在峡中舟游的空间体验出发,确定为北纬31°08′~30°73′,东经110°30~110°32′,约为1078km。从两个研究视角出发,在两个研究范围内进行三峡工程建设前后的西陵峡风景特质识别。第一层级是从自然地理的山水格局视角出发,在山水格局范围内识别三峡工程建设前后西陵峡山水格局特质类型。第二层级是从风景感知的游览体验视角出发,在第一层级分类基础上在风景感知范围内划分风景特质亚类。根据识别结果,从山水格局和风景感知的角度分析西陵峡风景特质变化。首先,风景特质大类类型数量由建设前的23类减少为18类。主要变化是有部分的低海拔台地山林地区转变为低海拔的水域,主要分布在沿峡谷两岸的空间。此外,导致风景特质大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植被覆盖率的上升。风景特质亚类类型数量由66种减少为44种,组成风景感知的风景特质多样性有所降低。其次,选择大坝坝址、归州镇、西陵峡上下段、庙南宽谷和香溪宽谷等重点区域进行具体分析,得出风景特质类型在数量、面积和结构上的变化。本研究对西陵峡风景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风景特质变化识别、分析与应用实践。从两个不同的研究范围和视角识别三峡工程建设前后风景特质的大类和亚类类型,分析建设前后的风景特质变化,为西陵峡风景的管理、监测与保护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