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展览类建筑
地形学
海岸地形
建筑设计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海洋强国”政策的提出,我国越来越重视围绕着沿海城市展开的海域开发以及“蓝色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展览类建筑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展览类建筑不仅是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文化交流、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设施。然而,由于国内在海洋建筑方面的研究还缺乏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当前我国的滨海展览类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建筑本身的功能性和视觉冲击力,忽视了与周边海洋环境的和谐共生。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建筑的整体美感,导致建筑在视觉上显得十分突兀,也会对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使得本就岌岌可危的海洋生态雪上加霜。为了应对全球气候恶化带来的海洋环境变化,助力滨海生态的修复以及海洋发展的产业转型,如何更好地实现滨海展览类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建筑的应变能力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文基于地形学理论,结合滨海地区地形特征的发掘和应用,展开以丰富海洋体验,融入滨海场地,推动区域发展为目标的滨海展览类建筑设计研究。第一章主要概述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以及主要创新点,明确了研究的对象,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建立了理论框架来帮助梳理思路。第二章对本研究的主要对象以及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和解读。主要包括滨海建筑和展览类建筑的定义、类型以及特征,地形学理论的概念,主要研究内容及应用方法等。在第三章中,本文对国内近几年具有代表性的滨海展览类建筑进行了汇总与分类,基于其对海洋环境的利用、空间功能还有建筑造型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类比,总结其共性和特征,并与国外特色的滨海展览类建筑案例进行了横向的对比,借此探寻国内滨海展览类建筑设计的改进方向。第四章,针对如何最大程度地强化建筑与海的联系,活用滨海的特色地形环境,以滨海展览类建筑设计的共性原则为基础,从人群需求,地形特色以及区域规划三个角度提出了基于地形学理论的滨海展览类建筑设计策略,并从布局用地、走势造型、内部功能、流线系统以及可持续设计这五个方面论述了具体的设计方法。在第五章的设计实践与探索部分中,以松兰山海滨展览馆设计为例,结合前文中提出的原则方法及设计策略,在细致分析所选基地海陆环境及海岸地形的基础上进行了方案的构思以及呈现。最后,根据设计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做出的改进与调整,结合前文的研究进行反思与总结,并对滨海展览类建筑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