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秦巴山区
气候适应性
传统民居
空间原型
幼儿园设计
摘要:
气候对人的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而建筑作为人和自然的过渡体,承担着调节气候舒适度的重要作用。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太阳辐射和风等,每一项对建筑的形态、功能、空间组织等均有影响,这也是建筑在地性和文化性的体现。
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通过持续的尝试与改进,由熟知本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专业的居民和匠人建造而成,已经塑造出一种高度适应本土环境的建筑手段。与现代建筑相较,这种手段更加突出了对气候变化的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的关注。同时,现今幼儿园建筑设计多关注空间的趣味性设计,由于幼儿园建筑体量规模较小,对建筑环境的优化设计研究和空间使用上的环境舒适性被忽视。
本文以秦巴山区幼儿园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当地传统民居生态智慧入手,研究其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方法,主要包括对秦巴山区的气候分析、秦巴山区传统民居的空间模式、该气候类型下的幼儿园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项目的气候适应性手段分析和优化设计5部分内容。
首先,采用Climate Consultant软件进行秦巴山区气候条件分析是后续秦巴山区气候适应性研究的基础。分析发现,秦巴山区气候具有夏热冬冷、降雨量大、日照和风速较低等特点,并在原理层面对该气候进行气候适应性分析,提出相应建筑设计策略。接着,通过走访调研秦巴山区传统民居,力图研究传统民居如何应对上述气候特点,将民居形式进行分类分析其应对气候的生态智慧手段,主要针对遮阳、采光、通风、采暖等需求,并将其转化为现代绿色建筑技术,总结成为秦巴山区建筑气候适应性空间模式,用以指导该地区后续建筑设计。其次,对幼儿对空间的需求进行分析,对秦巴山区现有幼儿园进行调研,总结现存问题,总结出基于气候适应性的秦巴山区幼儿园建筑设计空间模式。接着笔者又对传统经验应用至现代幼儿园建筑的可能性进行论证。最后,将理论联系实际,以城固县山水佳苑幼儿园为例,解析该地区幼儿园建筑气候适应性手段在实际项目上的应用,包括项目对于秦巴山区传统生态经验的应用,以及气候适应性层面的绿色创新设计,分析总结项目的可取之处与存在问题,并对于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与提升。
本文以秦巴山区传统民居生态智慧为切入口,并将其进行现代转译,总结出适应于该地区的建筑气候适应性空间模式。论证了传统经验应用至现代幼儿园建筑的可能性,并联系该气候类型下气候适应性幼儿园建筑设计策略,提出适用于当地幼儿园建筑的空间模式,并将上述理论联系实际案例进行运用。探索了气候引导下建筑设计的新方向,为满足秦巴山区幼儿园建筑设计提供价值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