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空间三元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传承
非遗建筑设计
摘要:
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工作推进力度加大,《“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指出要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助力城市地域性保护。大量有关非遗主题的建筑设计形成一波建设热潮。目前的非遗传承建筑多依赖技术、展陈来加强文化宣传,其空间缺乏发展性应对能力,难以满足非遗自身的发展需求。针对这一现存问题,结合实际参与的非遗传承保护设计项目,论文选取“非遗传承建筑”为研究对象,将空间生产理论中的“空间三元论”应用到建筑设计领域,分析非遗传承建筑的文化空间生产逻辑,探索从建筑设计层面提出应对非遗可持续发展保护的具体措施。
非遗传承保护需要关注非遗社会生产空间的改变。论文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分析了引入“空间三元论”的必要性:社会空间发展强调差异性和人文价值是外因,非遗自身需要建设新社会生产关系是内因。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调研整理,分析出非遗传承建筑的三个重点空间分别具有“生活性、活态性、即时性”特征,其特征表现与空间三元具有耦合性。
随后,针对非遗传承建筑的“展陈空间、主题空间、互动空间”的特征,结合“空间三元论”的理论指导进行营造逻辑分析,进一步论证引入空间三元的适宜性和可行性。通过对物质感知与空间序列、建筑空间与人文规划、空间活动与人群行为进行关系分析,提出非遗传承建筑在“物质感知环境、人文生态环境、意向生活环境”三个方面的空间设计策略,并以此建立研究框架。
论文的主体部分围绕上述三个营造方面,以“荆州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院”项目作为设计实证进行系统性研究,提出非遗传承建筑的空间三元营造目标,即“构建非遗文化空间体系、营造非遗人文生态环境、实现非遗文化价值认同”。通过进一步总结荆州非遗传承院10年的空间规划和建设运营经验,提出“空间三元论”视角下非遗传承建筑空间的三元空间设计核心,即“创造空间吸引力、营造文化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帮助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为更好地实现非遗传承,非遗传承建筑需要建立新的空间生产关系来应对新的空间需求、生产需求、社会需求。将“空间三元论”应用于非遗传承建筑设计,在保留非遗文化核心要素的基础上,建立符合现代社会空间生产特点的动态发展性非遗空间。论文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为今后的非遗传承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