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山陵藏经楼
工程档案
建筑设计
现状测绘
设计师卢树森
摘要:
南京中山陵藏经楼位于中山陵与灵谷寺之间的幽谷中,依山而建,是1932年由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委托设计师卢树森主持设计建造的一组中山陵附属建筑群。名为“藏经楼”,却不是传统佛教建筑,而是一组由中国佛教学会发起募建的具有佛教供养意味,宣传佛教教化,但存放祭奠孙中山先生仪式所需器物、礼品,为服务中山陵而建的纪念性建筑。其与中山陵的关系、整个建筑组群空间布局、近代纪念性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等均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以南京中山陵藏经楼为研究对象,基于工程档案记录与现状测绘图纸资料,对中山陵藏经楼的选址布局和建筑设计开展重点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全面梳理,总结中山陵藏经楼建筑的近代设计思想确立及其设计师对传承与创新设计的诠释。
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中山陵藏经楼营建史料解读,分析其在近代社会文化影响下,藏经楼建筑群之建设背景和规划源起,揭示其在功能布局上的特点。第二部分通过分析藏经楼与紫金山、中山陵的关系,探讨中山陵藏经楼选址原则与布局的特点;通过解读工程档案明确中山陵藏经楼的建筑性质,进而将图纸和现状的对比剖析功能分区、流线组织及轴线布局的等方面的变化,解析布局特征。第三部分基于图纸和现状测绘,解读中山陵藏经楼主楼平立剖面的构成特征,对特殊部位如屋顶、檐部设计进行分析,对彩画特征展开研究,探讨其与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关系。
综上,尝试对中山陵藏经楼的近代建筑特征和设计手法进行总结:1、阐释了中山陵藏经楼设计深受佛教理想、中山意志和市俗诉求方面影响,展现其独特的三重身份。2、阐明中山陵藏经楼的选址符合中国传统建筑藏风聚气的设计理想,布局上划分为前部研学区-藏经楼和后部生活区-僧房,形成具有近代特色的开放性纪念空间。3、阐明中山陵藏经楼设计上在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所展现的复杂性,表现在设计上继承了清官式建筑做法并融入了藏传佛教装饰元素,还引入现代材料技术,同时也实现了讲堂、阅读、藏经等现代功能空间的需要。
全文约50000字,图表57幅(图52幅,表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