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建筑现象学
乡村公共建筑
场所存在
知觉体验
场所精神
摘要:
我国广阔的土地资源与多样的气候地貌,产生了多种类型与形式的乡村建筑。其中乡村公共建筑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为村民提供了集体活动的场所,传承着村落的历史文化,具有文化价值、使用价值与艺术价值,是乡村建筑中重要的建筑类型。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乡村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为了追求建设效率,新的乡村公共建筑建设对城市建筑直接照搬、或对其他乡村建筑的模仿抄袭,忽略了建筑与本土乡村历史、文化的联系,导致新的乡村公共建筑没有表现出当地的传统村落文化,满足不了村民日益增长的使用需求,难以融入到乡村的场所之中。因此新乡村公共建筑的建设需要新的设计策略与方法,引导其合理表现乡村的地域性与差异化,并满足村民的使用需求。
在建筑现象学理论研究中,强调了对场所存在的思考,关注了建筑使用者的知觉体验。本文基于建筑现象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结合已建成的优秀公共建筑案例,对乡村公共建筑的设计策略与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对建筑现象学理论进行梳理,明确了理论中两个研究方面:以客观空间存在为主的场所研究和以人在建筑中感知为主的知觉体验研究。然后,以建筑现象学中的“场所存在”和“知觉体验”观点为理论基础,研究现有的优秀公共建筑设计案例中场地与建筑要素方面的设计,对乡村公共建筑的设计策略与设计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最后,通过花山村文化中心的设计实践,检验了以建筑现象学理论为基础的乡村公共建筑设计策略与设计方法的可行性,扩充了乡村公共建筑的设计思路。
建筑现象学理论在乡村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对于乡村公共建筑的地域性表达,村落的场所历史、文化的保留与延续,以及改善村民在建筑空间中的日常活动体验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