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满城
城市发展
空间格局
空间布局
城市规划史
摘要:
在系统地收集、整理和重新审视清朝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城市规划学、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重新考察清朝满城概念和数量,系统研究满城“演变过程”“空间格局”“空间类型”“内部空间布局”以及“规划理念”,探索并揭示满城空间规划的历史规律。
满城空间规划历史具有其历史文化背景和驱动因素。本文第二章围绕“王权延续”“军事脉络”“民族关系”,分析满城空间规划的动因,并从文献中分析并还原清朝帝王对满城整体布局、局部空间分布的观念认知。
在疆域尺度视野下,满城空间形成和发展有清晰过程。论文第三章注重把握满城空间形成与王权、军事以及民族关系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提炼式“历史叙述”,构建满城空间“发展脉络”。基于文献综合分析,本文认为满城规划历史的演变发展,大体可分为初创期(1616-1643)、发展期(1644-1722)、成熟期(1723-1795)和衰亡期(1796-1911)。
在区域的尺度视野下,满城空间格局各有分布差异及形态特征。通过第四章研究认为,清京畿(直隶)、吉林、黑龙江以及新疆北线伊犁区域内,满城形成“中心分布”空间格局;新疆南线东线区域、盛京区域及北部边疆区域,满城形成“线性分布”空间格局;直省区域内,满城形成“网状分布”空间格局。基于以上认知与构建,本文归纳出清朝满城空间格局具有“层级性”“拱卫性”和“网络性”的多重特征。
在城市的尺度视野下,研究了不同视野下满城类型、新建满城的内部空间规划问题。第五章从建设方式、城市层级、空间关系三个角度,对满城进行类型划分和研究。不同类型分类体现出满城具有多样建设制度、军事制度及空间制度属性。第六章研究满城内部空间规划时,从城池、地块和道路这三个角度,重点分析新满城的城池空间规模、地块空间布局、衙署和营房空间分布及道路空间设计。综合来看,清朝新建满城内部空间体现出了“传统性”“军事性”和“民族性”特点。
综合认为,满城空间内在地体现出了多重的规划理念。第七章的研究认为,在整体布局上,注重传统整体观的思想,并内在地体现出守护龙脉的思想;在军事性质上,注重运用五行相克思想,加强对内防御,同时还体现出维护边疆安全,加强对外防御的思想;在区域满城空间规划上,注重利用八旗方位观念,运用多重拱卫思想进行城市布局。此外,在满城、汉城的空间关系处理上,注重利用空间隔离方式,促进多民族的长期交往与融合。
最后,本文分析了满城规划的历史使命、历史启示以及历史影响。满城规划史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满城规划注重军事与城市结合,同时非常注重整体规划和区域规划结合。满城规划史也具有历史意义,见证了我国西北、东北疆域边界形成,同时还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