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城市规划史
近代武汉
城市空间结构
规划实践
市建制
摘要:
论文以武汉近代城市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在规划史范畴下建构“建制政府、规划成果、建设制度”三位一体的近代城市空间研究框架。在中国城市制度和空间的近代化转型背景下,从武汉行政城市规划实践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为切入点,以城市空间界域、城市道路、城市公园三个空间结构要素为专项研究内容,梳理和归纳武汉城市空间结构要素的规划建构过程及其演变特征,最后从地理、技术、制度和社会主体四个层面归纳总结武汉近代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实践机制。
论文融合城乡规划学和城市地理学等学科领域知识,建构“理论基础-历史研究-空间分析-机制解析”的研究框架。第一部分,历史研究(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梳理近代武汉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基础及其武汉近代行政城市规划实践的演变历程,进而总结其规划演变特征和识别规划建设下的城市空间结构要素内容。第二部分,空间分析(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包括三个空间专题:第一个专题为近代城市空间界域,历经租界-警区-市区的演化过程,最终形成了以“市建制”为制度基础的“市区”。近代城市空间界域既为城市治理边界,亦是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边界,行政区划和功能区划两者共同治理其城市内部空间;第二个专题为城市道路空间结构,历经局部建设-总体规划-逐步恢复的发展过程,最终基本形成适应机动车交通发展的城市道路结构。城市道路不仅是城市规划建设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亦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骨架,道路新辟和道路拓宽两种建设策略引导城市道路空间的近代化转型,大致涵盖在新区规划和旧城改良两种规划范型中。第三个专题为城市公园空间结构,历经初步引入-系统规划两个发展过程,初步建构起以休闲娱乐为目标的城市公园空间结构。城市公园是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其空间结构建立在古代风景园林资源基础上,借用“田园城市”理论和方法在城市中建构起自然结构。第三部分,机制解析(第七章),从地理、技术、制度和社会主体4个关键层面,归纳总结武汉近代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实践机制。总体来看,武汉近代城市规划实践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作用明显,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界域、城市道路、城市公园三个结构要素层面上。
论文创新点包括3个方面:(1)在规划史范畴内建构起“空间结构”与“规划逻辑”的理论框架。根据中国近代行政城市规划实践的特征,建构“建制政府、规划成果、建设制度”三位一体的近代城市空间研究框架。论文将近代城市规划实践视为技术和行政的统一体,进而展开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入研究。(2)本文以“历史文献法”为基础,借鉴历史地理学领域对空间分析的理论方法,采用“史料梳理+空间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历史档案”和“城市空间”数据库。在查询、收集、整理史料的基础上,借助绘图软件对历史空间信息转译、绘制、对比,实现“史料”的空间化复原。(3)将武汉从行政和技术上视为一个空间对象来看待,从规划视角识别近代城市空间结构要最明显的三个要素专题——城市空间界域、城市道路、城市公园。通过解读规划过程、建构物质空间要素演化过程,最终得出规划引导和控制下的近代城市(建成)空间结构要素的规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