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
156项重点工程
工业城市
现代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史
摘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选择了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社会性质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促使城市发展的根本要素产生了本质的变化。
在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思想控制下,从1953年开始,围绕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中国开展了大规模、有计划的重工业化建设。国家工业化成为新城市涌现和既有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促使了大批新兴工业城市的形成。中国城市由“近代的殖民、半殖民性质的发展转向现代工业体系的发展”。
在以工业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发展中,作为国民经济计划延伸的苏联现代城市规划模式在政府的主导下全面引入中国,以国家行政行为成为政府实现计划目标的重要手段,伴随体制的建立,城市规划作为社会建制与国家权力走向了有机的统一。同时这种经苏联计划经济改造的西方现代功能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与技术,在大量的规划建设活动中与中国国情结合,帮助中国大多数城市完成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建构,使许多“非专业”的技术人员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城市规划技术人员走向了历史舞台,逐步创建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体系。
本文从城市形成发展史与城市规划史研究的角度,截取1950年代,以苏联援助中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中形成的现代新兴工业城市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新兴工业城市及其城市规划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史实,梳理其发展脉络,剖析其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以便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其发展渊源与特征,确立其在中国城市规划发展中的本质、作用与历史地位。
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对象与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以及既往研究综述。第二章主要对现代新兴工业城市的形成发展史进行了详细论述。第三章从苏联城市规划引入与运用着手,系统地阐述了现代新兴工业城市规划体系的建立。第四、五、六章分三种不同规划类型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剖析了现代新兴工业城市规划的内容与特征。第七章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对现代新兴工业城市规划进行了历史考察,并提出了后续研究方向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