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
农业环境
协调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补偿
摘要:
陕北榆林地区是矿产资源高度富集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自1998年被国家批准建设能源化工基地以来,开发速度和规模逐步提升,推动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但经济的发展尚未摆脱以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新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如大面积的地面塌陷、山体滑坡、水资源损失、植被破坏、空气污染等,种种严重后果不仅伴随整个资源开发过程,而且在资源开发结束后仍将继续存在,甚至持续几十年或上百年,对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与农业环境的协调发展决定着陕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错误的发展思路将会直接导致榆林地区经济在短期内出现滑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等不良后果。
本文以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等理论为指导,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证和规范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了陕北农业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现状及其成因,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农业环境污染和破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与农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路与模式,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全文共七章:
第一章:导论。主要描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说明了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可能创新之处,是文章的引子。
第二章: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概述了本研究理论依据和方法,是文章的铺垫。
第三章:陕北农业污染与破坏的现状分析。阐述了陕北榆林这一具体区位的生态、社会、经济现状及其农业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主要问题,是文章的研究载体。
第四章:陕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详细研究探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指标权重的确定和综合发展度指标值的计算,并且测定了资源与环境对农业的支持状况,定量评价了环境污染和破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整个文章的核心之一。
第五章: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与农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路与模式。本章针对前述问题,从经济、技术、政策等方面提出总体发展思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组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排污收费和排污权交易机制等;加快生态环境建设,解决资金和技术上的困难;完善法规,科学规划,加强管理。并具体提出了工业领域循环经济模式和农业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模式。本章统领后面的章节。
第六章: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与农业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机制。详细论述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排污收费和排污权交易机制的意义、原则、内容和形式等,并针对榆林地区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和建议,力求从经济上对污染和破坏农业环境的行为形成有效约束。本章也是整个文章的核心之一。
第七章: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与农业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与对策。本章从技术及政策层面提出了促进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与农业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