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鲁迅
文学作品
绘画改编
“语-图”
传播
摘要:
鲁迅研究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伴随着西方图像理论传入中国,“读图时代”真正到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到图像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因而图像学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视角和方法。鲁迅的文学活动始终与美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鲁迅研究中虽然早已出现有关“鲁迅与美术”的研究,但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仅限于梳理鲁迅的美术活动、考察鲁迅的艺术身份、探讨鲁迅文本的语图关系等方面。真正运用图像学的方法分析鲁迅及其作品是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此期鲁迅作品的图像研究真正成为一股学术热潮。因此,从图像改编、图像叙事、图像演绎以及语图关系等角度对鲁迅及其作品展开图像学的分析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论文基于图像学的理论基础,试图换一种眼光看鲁迅作品,从绘画美术家对鲁迅文学作品的绘画改编热谈起。这不仅为我们研究鲁迅文学作品提供一种新的眼光,也是透视鲁迅作品背后鲁迅精神必不可少的分支,更是中国文学图像改编史上的重要标识。论文除了绪论、结语外,主体部分安排为四章:第一章考察鲁迅文学作品的绘画改编基础。鲁迅的一生同美术有着密切的联系,美术也深刻地影响了鲁迅和他的文学创作。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绘画色彩感、绘画空间感,这也成为鲁迅作品被多次进行绘画改编的一个坚实基础。同时,鲁迅对现实主义真实的表现与对表现主义抽象的追寻,这两方面既是鲁迅艺术创作精神的核心,也体现出鲁迅面对中国普遍的社会现实而采取的一种艺术尝试和拯救策略。第二章介绍鲁迅文学作品的绘画改编情况。通过对绘画改编者及其绘画改编形式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发现,为鲁迅作品绘制图像的绘画美术家数量很多,而且名家辈出,其绘画改编的范围基本囊括了鲁迅的每一部文学作品,个别经典文本甚至反复被图像演绎,且改编形式也异常丰富,这些绘画改编作品运用国画、木刻、漫画、线描、油画等形式表现特色人物、描摹特定场景,绘声绘色地展现鲁迅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场面,其传播情况也十分乐观,在不同时期起着扩大鲁迅声音和启蒙大众的作用。第三章聚焦鲁迅单个文学作品的绘画改编实践。文学作品作为文本,为绘画美术家的创作提供了脚本,绘画美术家将文学语言转化为绘画语言时,必然渗透了自身的理解与创造。本章节选取鲁迅的经典文本《阿Q正传》《孔乙己》《野草》中的绘画改编实践,通过对其绘画改编作品图像造形、语图关系、语图转换、图像叙事的分析研究,探讨绘画改编作品与鲁迅文本呈现出的细微关系,进而挖掘绘画改编作品在展现鲁迅作品与精神方面存在的还原与异化问题。第四章思考鲁迅文学作品绘画改编的价值与局限。鲁迅认为书籍的插图不仅具有传播价值,更具备审美愉悦性,能够获得阅读的快感,因此他一生都在致力于促进书籍装帧、插图、连环画的发展。鲁迅的绘画改编作品中不乏经典之作,具有突出的审美与传播价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鲁迅文学作品的普及化。但绘画改编作品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语图“缝隙”和精神形象的“不可改编性”两方面出发,部分绘画改编作品也出现了不少“误读”现象,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可以说,鲁迅文学作品的绘画改编研究作为“鲁迅与美术”领域的一部分,在当前“读图时代”的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