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文学趣味
情趣
理趣
谐趣
初中鲁迅作品教学
摘要:
鲁迅被誉为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并且为改变国民性和探索民族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指导。鲁迅及其作品的独特性,导致他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关注对鲁迅思想和启蒙精神的讲解,对于鲁迅作品独特的文学趣味不够重视,将鲁迅的语言文字和其精神内涵割裂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不能从鲁迅的文字中认识真实的鲁迅,难以和鲁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因此,笔者尝试将鲁迅作品的文学趣味引入初中鲁迅作品教学,力图将学术界对于鲁迅作品文学趣味的研究与初中鲁迅作品教学相融合,为初中鲁迅作品教学提供新视角。本文的第一章概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首先对“文学趣味”及其基本要素、“鲁迅作品的文学趣味”及其基本要素做了概念阐释。所谓“文学趣味”,是指作者对于文学的审美取向,是作者的主观情绪与个性因素在其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因此,学习一位作者的文学趣味,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该作者的人格。文学趣味的基本要素包括“情趣”“理趣”和“谐趣”三个方面。所谓“情趣”是指一个人的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在其文学作品中的体现;“理趣”是指蕴含在文学作品感性观照和形象描写中的哲理;“谐趣”是指作者对于苦难的幽默表达,包含着滑稽与痛苦两个方面。因此,“鲁迅作品的文学趣味”就是指鲁迅在文学创作上的审美取向,即他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作品的情趣体现在鲁迅对“诚”与“爱”的追求;理趣则是鲁迅对于人生及社会的洞察;谐趣体现了鲁迅对于悲剧的豁达态度。其次,这一章梳理了初中鲁迅作品在人性美、思想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的教学价值,还结合接受美学理论、教材编写意图等方面对鲁迅作品文学趣味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为了解文学趣味融入初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现状,笔者采用教师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发现文学趣味融入初中鲁迅作品教学存在认识问题和教法问题。认识问题主要在于教师对鲁迅作品的文学趣味认识不足,以及对鲁迅的文字与思想的关联性认识不足;教法问题主要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学生感受,力求将鲁迅作品讲深讲透。对这两方面的问题进行归因,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学术界与教育界的隔膜,以及教师本质主义的思维定势。第四章根据访谈发现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初步提出文学趣味融入初中鲁迅作品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一是聚焦解读,挖掘文学趣味。在对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进行文本解读时,注重回归文本以及借鉴学术界对于鲁迅作品的文学趣味的研究成果,挖掘出每一篇鲁迅作品包含的文学趣味;二是优化过程,关注文学趣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情境,进行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并领悟鲁迅作品的文学趣味;三是改进方法,传播文学趣味。在鲁迅作品教学中,善用朗读法和讨论法,有利于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鲁迅作品的文字魅力,在讨论中激发学习兴趣,自主探索鲁迅作品的文学趣味。第五章是本文提出的教学策略的具体应用。以《藤野先生》一文为例,进行文学趣味融入初中鲁迅作品教学的教学设计,并反思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