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认同
认同焦虑
个人
民族国家
中国现代文学
全球化
摘要:
认同,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概念,它与现代对主体性的发现密切相关,并且是在专门领域,特别是精神分析学派发展而来的一个概念,由最初的心理学领域渐渐走向社会、历史等更广阔的领域,并且在“语言哲学转向”的大背景下,更加地重视语言实践方式。这样,文学与认同就有了密切的联系:文学表现认同与文学影响和塑造认同。我们尝试给这种联系一种具体化的场景,把它放置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语境中来,尝试阐述在中国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所产生的认同焦虑,主要是个人身份的认同焦虑和民族国家的认同焦虑,如何在百年来的文学中得以展现的,这种展现又有怎样的特点。为此,我们选择了鲁迅。在鲁迅及其文学实践中,对于人的主体性的追求始终是一个从未放弃的目标,他期盼的是“真的人”的出现,摆脱一切的人为桎梏,甚至包括民族、国家。但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感时忧国”的担当意识并未在鲁迅身上消失,鲁迅强调的作为个体人的独特性和自主性,恰恰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悖论,却如此和谐地统一在鲁迅的思想中。中国现代文学在内容上,主要是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双重认同焦虑,后者其实一直占据主要地位,也就是说,家国的忧虑远胜于个人的自主性的寻求,它更多的是一种生存意义上的体验:这在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的表现。此外,中国现代文学自身,从学科建设上来说也存在认同的困境,主要体现为传统与现代、文学与政治的多重焦虑。这种焦虑并没有在当代消失,而是随着全球化的趋势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文化主体性的建立也日益被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