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鲁迅
翻译文学
中间物
译介之魂
跨文化传播
新世纪启示
摘要:
尽管鲁迅文学研究的论著已经是汗牛充栋,但把鲁迅作为翻译家的研究至今仍然是鲁研界的“冰山一角”,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仍然亟待开拓,由此,鲁迅翻译文学的研究就是一个值得一作的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尤其是对于鲁迅“翻译家”的定位,学术界至今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议。本论文在归纳总结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力求从鲁迅翻译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深入研究鲁迅翻译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对新世纪跨文化传播与翻译的启示和教益。 本论文从鲁迅翻译家的主体身份出发,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全论文分为导言、正文七章、结语几部分进行论述。 导言部分首先讨论了鲁迅翻译文学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价值,并从中国翻译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本土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入手导入正文。导言强调指出中国的近现代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的重大影响作用,正是在翻译文学的启迪下,中国现代文学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论文把鲁迅置于翻译主体的位置进行系统化研究,从这种新的角度出发来对鲁迅进行研究,是理解、走近鲁迅的另一条新途径。 第一章总论翻译家鲁迅。论文从鲁迅500多万字的翻译著作、鲁迅对自己翻译家的定位、鲁迅翻译在前创作在后以及他的翻译文学的价值和影响三方面进行论述,并由此证实鲁迅的文学翻译对他的文学创作的重要启迪和影响作用,确定鲁迅的文学生涯首先是从成为翻译家开始的合理结论。论文论证鲁迅一生的文学道路是从翻译开始的,也是以翻译结束的,鲁迅的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始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在鲁迅的文学生涯中,译介外国文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数字显示,在鲁迅的一生中,他一共翻译介绍了14国200多种外国作家作品,总字数达500多万字,鲁迅的翻译作品数量与他一生中的创作数量大致相等,可见要理解鲁迅的文学创作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就不可不研究鲁迅的文学翻译,不可不研究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的密切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鲁迅的一生为翻译投入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他对自己的翻译看得比创作还要重要。特别是鲁迅通过他的翻译,向中国读者介绍了世界上“被侮辱压迫”民族的进步作家和作品,这是因为鲁迅希望借鉴别国的经验来唤醒中国的民众。鲁迅还就翻译的语言技术层面发表过许多自己独特的见解,尤其是他要通过“直译”的翻译方法,引进别国新的思想和表达法,“别求新声于异邦”,“复活”那些已经“失声的民族”的文学。可见鲁迅的翻译,是出自民族救亡的立场,从别国“盗取”振兴民族的“火种”来点燃新的希望,他这种崇高的翻译目的正像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一样悲壮和伟大。鲁迅还主张通过翻译把西方鲜活的文体词汇引入,以促进和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新词汇来改进中文的语言和结构,来更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鲁迅有关翻译的论说,几乎涵盖涉及到翻译的各个重要方面,鲁迅对翻译的独到见解和深刻分析至今对我们的文学翻译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第二章论述了鲁迅的翻译文学理论。“翻译即人生。”鲁迅把他的翻译人生看作是“别求新声于异邦”的“中间物”的桥梁,故本章将鲁迅的“中间物”生命哲学作为其翻译理论依据来进行研究论述。本章首先论述了鲁迅独特的翻译理论的历史哲学基础,探求鲁迅“中间物”人生哲学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以及与西方先哲的影响关系,其中重点探讨了鲁迅对周易贵“中”思想的继承和演化,鲁迅“中间物”思想与儒家“中庸”的异同,以及鲁迅对尼采的“超人”理论的有选择的接受。此外,论文还探究了鲁迅“中间物”翻译思想形成的历史原因,对比了鲁迅“异化”翻译策略与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的异同,由此入手论说鲁迅“异化”翻译策略的非凡远见与独特价值。本章还将鲁迅以“中间物”的翻译为桥梁,在中西交流创新的边缘世界里的特殊贡献概括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即:1)鲁迅翻译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再到现代文的过渡;2)鲁迅翻译策略从“归化”翻译到“异化”翻译再到“优化”中文的过程,以及3)鲁迅从启蒙“末人”到“超人”的理想再到“世界人”的理想追求。由此论证鲁迅将生命化做“中间物”的翻译桥梁的伟大意义和重要作用,本章强调指出:鲁迅不仅将人生看作“中间物”,更是把翻译当作沟通中外文化的“中间物”,他要借“中间物”的翻译“桥梁”为国人打开走向世界、自立于民族之林的通路。正是他的“中间物”的哲学理念使得他可以理性面对东西方两种文化、不盲目陷于和偏执于其中任何一种文化。他站在两种文化“中间”的超越位置,对其进行深刻的观察反省与批判选择以全面认识整个世界的本质。正是出于“中间物”的立场,鲁迅才能够使自己的思想超越同时代的人,他不仅关注中国人的现实生存境遇与出路,而且深切关注着整个人类与生命个体的存在和发展。他把自己置于时代“中间物”的边缘与前沿位置,激扬文字,为建构中国走向世界的新文化与新文学而呐喊。 第三章论述鲁迅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