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灵魂叙事
灵魂话语
忏悔
终极
摘要:
灵魂是一个古老的词汇。中西灵魂观的差异显著,甚至它们各自观念内部也充满分歧。但判定灵魂叙事内在质地的关键尺度,并非文化逻辑上的灵魂内涵,而是看文学叙事行为能否内在地生成独特的“灵魂话语”:1.个体性。2.自由性。3.冲突性。4.终极性。因此,灵魂叙事之“灵魂”的内涵即为:居于物质化身体内的具有个体性、自由性、冲突性与终极性的精神实体。灵魂叙事的外在命名,取决于中西灵魂观之间可通约的公共视点:1.前世。人的来源,故乡的地处。2.今生。人生的构成与意义,人生的不朽之道。3.来世。人死后的归宿。他们共同组成灵魂叙事的立论根基。 在灵魂话语共享的前提下,中西方文学各自形成了灵魂叙事的先驱形态,他们共同组成了灵魂叙事的历史渊源。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现实主义的文学叙事,感时忧国的文学精神,三位一体,构成了灵魂叙事的生成语境,也直接导致了灵魂叙事的稀缺。而中国现代文学出现鲁迅、曹禺、穆旦这样的灵魂叙事者,是内、外部因素共同推进的结果。其中切近灵魂话语的人文资源构筑了灵魂叙事的外部动力,而它的内部动力在于:他们扎根于自己的时代,充分利用艺术陌生化的审美形式,实践对个体命运与自我本质的艺术探险,试图挖掘人类内心那些永恒的经验与冲突,深刻地见证人心的细微变化,追寻安顿生命的精神家园。 因为要把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叙事作为一种诗学类型来研究,我们必须尝试圈定一个相对合适的概念。就灵魂叙事的生成机制而言,它至少具备四个维度:身体维度,描述个体化的身体感知,凝结中国本土经验;存在维度,揭示个体存在困境与精神危机;忏悔维度,呈现灵魂的残酷拷问,自我地狱的审视;终极维度,面对永恒苦难与永恒死亡的生命困境,发出终极呼告。至此,我们可以厘定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从饱满的身体意象出发,途经个体存在的精神通孔,通过鲜明的张力叙事,生成特定的忏悔话语,在人性的裂变与深渊中,探寻安顿生命的精神家园的叙事行为。就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群而言,鲁迅、曹禺、穆旦三人创作的文本特征,最与灵魂叙事的生成机制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