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鲁迅文学奖
苦难
叙事
救赎
局限
摘要:
文学,作为表现人类本质属性的一种手段、方式,一直与人类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而人类的日常生活构成中,“苦难”,又是在世者无法逃避的人生体验。因此,文学与苦难有着不解之缘,对苦难的描写历来是文学作品一个很重要的主题。
本文试图以至今历时四届的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苦难叙事。鲁迅文学奖从1994年开始,它在一个特别的时代背景之下展开,在现代性和全球化的过程中进行,使“苦难”这个古老的话题具有了当代意味。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获奖小说中主人公的受难状态,也即作家笔下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苦难经验。有的侧重生存的苦难,有的注重精神的困境。在生存方面,有残疾人的残缺之苦,也有健全人的生存之痛。在精神方面,有“无家可归”的落寞感,又有“存在无意义”的焦虑感。同时,在这一部分,对造成困难的原因中,将传统文化积淀对人们造成的束缚作为一个对象加以分析。第二部分讨论的是获奖小说的苦难叙事风格,以东西、阎连科、迟子建的作品为分析对象,探讨不同作家笔下呈现的苦难的不同风貌。第三部分分析的是在获奖小说叙事中,作家们探寻的拯救苦难的方式。从一个总体的角度而言,面临苦难的人们对待苦难的态度非“抗争”即“消解”。以获奖小说文本分析为基础,主人公在历史权威的不可抗拒中,在“差别”的无法消除中,在不易战胜的世俗生活中,以抗争的形式凸显生命的质感;也同样以温情的虚幻救赎,虚妄的远方意识,戏谑地缓解稀释苦难的形式表达生活的无奈。最后一部分探索的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苦难成为众多作家选择的描述对象的原因以及当下苦难书写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