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启蒙运动
新世纪十年鲁迅文学奖获奖中篇小说
启蒙品格
摘要:
20世纪80年代,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新启蒙运动,在新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文学呈现出多元开放的外在品格和对人道主义的根本关注,之后新启蒙运动在20世纪90年代走向分化,启蒙阵营随之瓦解。与此同时,上世纪末设立的鲁迅文学奖自设立以来便有启蒙的品格,在新世纪十年鲁迅文学奖十五篇获奖中篇小说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其对启蒙文学观念的延承。此外,对于当下面临的启蒙现代性问题,仍然有必要梳理其中复杂的多重含义,重申启蒙精神作为“进步话语”的需要,文学对启蒙的需要。本文通过梳理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运动的发展历程探讨新启蒙运动下启蒙主义对文学的影响,并以此为视点研究新世纪十年鲁迅文学奖获奖中篇小说的启蒙性进行文本解读,最后对启蒙现代性的多重内涵进行梳理,对当下是否需要启蒙以及需要怎样的启蒙进行探讨。为此本论文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
第一章主要借鉴已有的研究资料,对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运动的由来、发生历程和走向进行梳理,揭示思想解放运动与新启蒙运动的关系,同时对新启蒙运动对文学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第二章主要在上一章的基础上继续梳理新启蒙运动的发展,梳理启蒙阵营瓦解后在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讨论和论争,主要包含“激进与保守”“人文精神大讨论”以及“新左派和自由主义”。同时,对90年代鲁迅文学奖获奖的十四篇中篇小说进行分析,论述其对启蒙品格的坚守。
第三章进入到对新世纪十年鲁迅文学奖十五篇获奖中篇小说的文本分析,对文本进行细读,归纳概况并总结这十五部作品对启蒙的延承,新世纪十年鲁迅文学奖获奖中篇小说在题材、叙事以及个性化写作等方面展现出多元的启蒙品格、在主要内容的书写和思想内涵中坚持“人的文学”根本观念;在创作倾向中坚持同现实主义相结合。
第四章作为最后一章对当下是否需要“启蒙”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启蒙”进行探讨,厘清“启蒙”在理论和文学上的不同含义和多重需要。“启蒙”自身的多歧性和复杂性代表着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启蒙”不可能再回归到“新启蒙运动”与“五四运动”时期的现代化问题上,但作为“进步的话语”有其重提的必要性。在文学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启蒙”的在场,对于“启蒙”文学理论的构建还可尝试汲取“启蒙”丰富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