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鲁迅
散文
人学内涵
摘要:
鲁迅被称为民族魂,他的思想烛照着世人,感召着人们灵魂。鲁迅的散文,意蕴深厚,且显示现实关怀这一面,含有丰富的人学思想。本论文所指的鲁迅散文包括鲁迅的回忆散文《朝花夕拾》,还包括散见在散文诗集《野草》以及鲁迅杂文集中的抒情﹑叙事色彩较强的偏于散文文体的文章。鲁迅散文的人学内涵,从三个大的方面:理想、人格和情感,十二个视角:人生选择——鲁迅散文人学的精神站位,心连广宇——鲁迅散文人学的精神视阈,身外青春——鲁迅散文人学的精神指向,生死之间——鲁迅散文人学的精神体悟,弱者关怀——鲁迅散文人学的精神观照,代际和谐——鲁迅散文人学的精神期待,抱诚守真——鲁迅散文人学的精神呼唤,复仇意识——鲁迅散文人学的精神特质,乡恋情结——鲁迅散文人学的精神归宿,师恩难忘——鲁迅散文人学的精神依托,友人怀念——鲁迅散文人学的精神慰藉,保姆情深——鲁迅散文人学的精神温情,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传记学、心理学等方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鲁迅散文的人学内涵”这一课题。立足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人学理论进一步探寻鲁迅的散文世界,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广内涵和人文意蕴,对当下生活很有意义。理想篇主要论述了人生选择、心连广宇、身外青春和生死之间四方面。在散文抒情笔端下,我们可以看到鲁迅人生选择中所显现的精神站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篇目中可以看出鲁迅厌恶封建正统教育,家道中落后他自主选择到新式学堂求学。《琐记》中所记录的求学生活,展现了鲁迅忧国忧民之心,看到本国无救国希望后选择前往日本来探寻新路。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不论是想通过医学来救国还是最终的弃医从文,均是鲁迅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求索。晚年的鲁迅选择站在左翼阵线,关怀青年与劳苦大众,《“这也是生活”……》《死》中看到即使在病患中鲁迅也不失其心,展现了鲁迅的人道主义情怀。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又是一位积极投身于现实斗争的战士。在散文的娓娓道来中,能感受到鲁迅胸中充满着浩茫心事,心连广宇。《琐记》不仅记录了鲁迅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而且展现他深切关注社会改革的款款真情。《“这也是生活”……》《死》中,我们看到处在病患中的鲁迅仍情系民众,表现他时刻关心民生疾苦的浓浓真意。《五猖会》《二十四孝图》等从侧面展示了鲁迅关心儿童教育,体现他殷切关怀民族未来的拳拳之心。鲁迅把青年看成自己的“身外青春”,对“身外青春”的青年的关注一直是鲁迅的一个精神向度。在散文《藤野先生》中率直的对醉生梦只知玩乐的留学青年表达着不满,《一觉》中极力唤醒青年,《为了忘却的记念》《忆韦素园君》中发自内心的对踏实肯干的青年给予着赞扬,又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为因革命牺牲的青年感到痛心与惋惜。我们从鲁迅对“身外青春”的各种不同态度,感受到鲁迅的人格风范和思想力量。生死之间是鲁迅散文人学的一个精神体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狗·猫·鼠》《父亲的病》描绘了生机盎然的乐园与隐鼠、父亲的死,这是鲁迅最初的生命意识与死亡体会。鲁迅在《无常》《女吊》中赞扬了这两种鬼物,映衬的是民众对生与死的达观与不屈不挠的态度,从侧面展现鲁迅的生死体认。面对青年人美好生命的戛然而止,鲁迅著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他感到珍爱生命与正视死亡的必要性。《死》中,鲁迅诠释了自我的生死体悟,生要“赶快做”,死是“随便党”。人格篇关注的是弱者关怀、代际和谐、抱诚守真、复仇意识四方面。对弱者的关怀,是鲁迅散文的一个精神观照。《狗·猫·鼠》中鲁迅为小隐鼠“复仇”,展现他对弱小动物的怜爱。《阿长与<山海经>》中对长妈妈身上繁琐礼节描写,体现了鲁迅对妇女问题的关注。《二十四孝图》中对这本封建社会传统儿童读物中宣扬的“孝道”的批判,展现了鲁迅对儿童问题的关心。《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对国民党反动派罪行的控诉,流露了鲁迅对青年的关怀。《无常》中对“无常”形象的描绘,侧面烘托出鲁迅对“下等人”的关爱。鲁迅散文对代际冲突有较多的揭示,表达了对代际和谐的期待。《五猖会》的主题并不囿于批判封建家庭教育,更在于对代际冲突的揭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二十四孝图》也并不拘泥于封建礼教对儿童的迫害,且侧面展示了代际隔膜问题。鲁迅为促进代际和谐,提出了“以幼者为本位”的理念。鲁迅后期杂文,同样关注着代际问题,对当时的儿童教育给予了批评。鲁迅不仅期待代际和谐,且身为父亲后,为促进代际和谐做着不懈努力。抱诚守真是鲁迅散文所关注的一个方面,也是他毕生所追求与呼唤的一种可贵品质。《二十四孝图》中对虚伪的封建孝道的揭露,是鲁迅对真诚品格的渴求。《朝花夕拾·后记》中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和卫道者的虚伪,是鲁迅对真诚品格的呼喊。鲁迅杂文中对“瞒和骗”给予深刻的抨击,呼唤真诚品格的脚步从未停息。鲁迅十分欣赏具有真诚品格的人,因而对保有真诚人格的友人十分珍视。鲁迅自身从不戴着虚伪的面具,而是充满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