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孙犁
鲁迅
影响研究
鲁迅情结
摘要:
孙犁终生以鲁迅为师,尊其为一代“文宗”,对鲁迅的接受和学习贯穿其一生。孙犁的文学创作历经数次社会重大变革,其文风也经历了由早期的诗意优美到晚年沉郁枯槁的转变,使得其文学创作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特征。孙犁对鲁迅的终生学习则为解释其创作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新的挖掘角度。本文以鲁迅对孙犁文学创作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对孙犁的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探讨孙犁在不同时期对鲁迅资源的接受和超越,并通过溯源孙犁的革命经历与文学历程,总结出孙犁的“鲁迅情结”之生成及外在表现,由此透视其创作转变的内在理路和文本形态。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以孙犁对鲁迅的接受为视角,展现孙犁文学创作的变化性和连续性,以此全面地呈现孙犁创作的整体样貌。
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主要对孙犁文学创作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提出本文的选题依据与意义,进而阐释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从研究现状来看,新时期以来的孙犁研究在综合性文本研究、作家本体研究、比较研究、影响研究、文学史定位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研究方向逐渐向打通“新老孙犁”的界限,从文本内部或作家本身探寻其创作个性的形成机制及延续逻辑的作家本体研究转移,尤其是古今中外的作家对孙犁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研究孙犁的“鲁迅情结”与其文学创作之关系,有利于从整体上透视孙犁的文学创作,为阐释孙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也呈现了一个鲁迅影响后世作家的生动例证。
正文部分共四章内容:
第一章剖析抗战时期孙犁的文学创作与鲁迅影响之关系。首先,通过阅读、普及和内化鲁迅,孙犁在鲁迅的感召下踏上了文学创作道路以及革命道路。其次,这一时期孙犁对鲁迅资源进行了符合抗战语境的择取。最后,孙犁远离鲁迅式的忧愤深广,继承了鲁迅式的现实关怀精神,以时代与个人相结合的“赞歌”汇入了边区抗战文艺潮流。因此,抗战时期是孙犁学习鲁迅的起点,他实现了由学习鲁迅到建构自我的超越,对鲁迅的学习呈现出学而不同的特点。
第二章探究建国前后孙犁的文学新质与鲁迅影响之关系。首先,通过对鲁迅的全面评述,孙犁在文学与政治相悖的时期获得了对文学生活性的全新认识。其次,通过强调生活在文学中的价值,孙犁在文艺与政治间展开斡旋,思考并拓展文学的其他功用。最后,显露出以文学观照人性,在创作中表现时代风云变化的新质。因此,这一时期孙犁对鲁迅资源的接受是一个“全面进修”的过程,当理想的色彩开始褪去,从鲁迅处继承的强烈现实精神显露出来。
第三章分析新时期孙犁的文学转向与鲁迅影响之关系。首先,通过文革中否定自我后的复活,孙犁得以与鲁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他重新理解了鲁迅对真实的追求,获得了直面现实的勇气。其次,孙犁习得了鲁迅直面现实的态度和批判现实的精神,在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中体现出由善到恶的人性视点转移、由“团圆”到“幻灭”的悲剧意识彰显。最后,从鲁迅处获得的现实力量与社会现状的双重作用,推动了杂文家孙犁的生成。这一时期,孙犁接受了鲁迅韧性坚守的战士品格。
第四章探讨孙犁的“鲁迅情结”之生成,以及这种“鲁迅情结”在其文学生涯中的外显。孙犁的“鲁迅情结”是在内外双重作用下生成的:从少年时代成长环境与教育背景的多重渗透,到青年时期时代条件与阅读接受的内外联结,再到中晚年个人经历与价值观念的高度契合,对鲁迅的崇敬逐渐内化为一种情结。这种“鲁迅情结”又贯穿了孙犁的文学生涯,具体表现为宣传鲁迅的思想和创作,回望鲁迅的文字和观点,继承鲁迅的文学观念和技法,以及践行鲁迅的战士品格和文人情怀四个方面,展现出持续性学习、全方位学习的特点。
结语部分对孙犁的“鲁迅情结”与其文学创作之关系进行总结和评价。孙犁作品中显露出的鲁迅遗风伴随着作家的人生起伏而不断变化和发展,他身上的“鲁迅情结”也由积淀走向成熟和深化。孙犁对鲁迅资源的汲取和转化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化用革命文化资源的重要个案,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