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鲁迅
夏目漱石
疾病观
死亡观
生命哲学
摘要:
本文着重探讨“生命主题”这一大框架下,鲁迅与夏目漱石之间关于疾病与死亡之态度的异同,及对其创作的影响。是利用比较文学“平行贯通法”等相关方法,以作家之间的异同为横向研究,生命主题为纵向深入的一次跨文化诗学研究。“生命主题”是一种宏观概念,其中包罗万象种类庞杂,限于篇幅,也便于更细致地研究两位作家之间的灵魂共鸣,本文将主要研究论点落在疾病及其引起的死亡上,以疾病为桥梁触探两位作家关于死亡的真实心态,继而根据其生死观反馈疾病发展下的文学创作心态,探索两位作家在疾病影响下形成的创作理念与风格。在疾病观层面,运用病理学、病迹学等相关知识与研究方法对两位作家的疾病心理进行剖析,并根据加斯东·巴什拉的想象理论与现象学学说,本论文将始于疾病却并不局限于疾病,而是探讨作家在罹患疾病后是如何理解自己的疾病,如何与疾病共存,甚至利用疾病进行创作与精神上的“重生”,疾病种类及其病状本身属于医学范畴,并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因此本文将重点放在两位作家的疾病观以及疾病引起的死亡观对创作的影响机制上,以这两种观念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又如何作用于两位作家的文学人生,使得创作中充满战斗的“狂气”。本文属于比较研究,因此比较鲁迅与夏目漱石生命哲学的异同是本文主要骨架,根据异同来探讨鲁迅旅日期间可能受到的潜在影响与思维变迁是本文核心内容。疾病与死亡虽然是两个看似负面的影响因子,但二位作家将其变为战斗的动力源泉,如此生命哲学,值得深思。绪论中阐述了本文的创作缘由、在写作中主要运用的相关概念,研究现状的总结与反思,具体的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第一章,生命哲学的第一层——疾病观的异同研究,疾病对个人的影响不仅在生理上更在心理上,对于鲁迅与夏目漱石而言,疾病更是纠缠一生的宿敌。对于疾病的产生,两位作家有着相同的观点,即精神与现实的摩擦与碰撞,是精神世界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矛盾外化。在肯定两位作家疾病观上的相似性后,考虑到鲁迅与夏目漱石是生于两个国度、接受着两种不同的文化教育的作家,因此即使有着相似的疾病观,在处理内外矛盾的外化时必然会出现不同,继而影响创作内容与思想体系,体会出不同的“自我”人格;第二章,疾病的推进使生命逐渐走向死亡,同样接受了佛教影响的鲁迅与夏目漱石,在面对肉体的消逝时都产生了“死亡”即解脱的想法。然而生与死这一组看似对立的概念在两个作家笔下有着不同的论调,生是如何生?死又如何死?生与死真是对立的吗?死亡是一瞬间的吗?根据疾病观延伸出的,是面对死亡时如何处理“灵与肉”的关系问题,肉体的消逝与意识的飞升,到底哪一种能够称得上真正的死亡,在两位作家笔下有着不同的答案。第三章,对疾病与死亡的思考,生命哲学让夏目漱石与鲁迅的创作都体现出了共同的特征,即“狂气”。狂气可以由疾病直接引起,福柯认为疾病是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所引起的。于是为了弥补精神上所受到的压迫,或是由于外界环境造成的某种意识缺失,作家在创作时产生了代偿行为。创作艺术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狂气只是用于服务作品,扮演撕裂者与打破者的角色,承担“从非理性中恢复理性、再把理性交还给非理性”的任务。鲁迅的“狂气”不仅来自其师章太炎,或许也有夏目漱石的潜移默化。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比较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生命哲学,并非为了证明夏目漱石对鲁迅有直接影响,而是为鲁迅的思想研究探索新的角度。相似的人生经历,相似的文学理想,相似的时代背景,虽然未有直接交集,但两位作家之间关于生命哲学的体验却犹如神交。两位文豪现已仙逝,而他们的精神却如他们所期望的那样永远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