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苦闷象征
具象结构
死亡体验
“大欢喜”
摘要:
以“梦”切入鲁迅文学作品的研究,尤其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研究中最有活力和阐释空间的一角,它边缘却充满吸引力。其中,边缘特点指的是在对鲁迅文学作品研究的众多关注点中都会有某个或某一部分“梦”文本的“参与”,而并没有上升为整体鲁迅文学创作的研究;吸引力表现为《野草》中密集出现的梦架构散文诗所内蕴的鲁迅思想高度及其文学创作之谜。以上的边缘特点与吸引力所依傍的思想险峰——《野草》,使得当下以“梦”为切入角度的鲁迅文学作品研究存在研究对象单一、局限于散文诗和小说文体的问题。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扩展为为目前所结集的鲁迅所有的文学作品(《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并且将切入角度确定为“梦叙事”。这样可以将鲁迅文学作品中非典型意义层面上的“梦”纳入到“梦叙事”的整体框架中,进而探究鲁迅作为现代文学作家选择以“梦”叙事的原因、鲁迅文学作品中“梦叙事”的分类以及他在不同生命阶段所认同的文学价值取向和生命信仰。本文分为三章,总体以递进式思维进行阐述。第一章论述鲁迅在其文学创作中对“梦叙事”的自觉选择,首先探讨“梦”的生理体验与叙事角度的修辞艺术之间的联系;其次是结合鲁迅的人生经历分析鲁迅选择“梦叙事”的重要潜意识背景:“立人”思想中被压抑的英雄情结,复仇心理等;最后一节从鲁迅译介过的《苦闷的象征》为线索,探究“梦叙事”中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手法糅合的思想外貌。第二章是在对鲁迅所有文学作品中的“梦叙事”文本进行搜集整理基础上进行的分类。本章将搜集到的“梦叙事”文本按照“梦”的具象分为入梦、梦中和梦醒三大类并将结合为鲁迅哲学思想中的“现在”观念和被纳入其中的三维时间(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论述,分析“梦叙事”具象结构中流动的“时间意识”从而进入鲁迅的意义建构世界。第三章在对“梦叙事”整理分类的基础上探究鲁迅笔下“梦”的叙事美学,即“梦叙事”的生命哲学。本章的思路是从启蒙重压与个体生命保存之间的张力关系中进行论述,将前人研究“梦叙事”的理论关注点转向“梦”的佛学经验并将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谈及的日神之“梦”和酒神之“醉”进行分析,探索如此两个极端的“梦”之生命情绪在鲁迅笔下的“梦叙事”中的碰撞及其精神力量。结语部分阐述鲁迅笔下“梦叙事”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独特性以及当代文学中“梦叙事”的鲁迅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