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初中语文
回忆性散文
阅读教学
摘要:
作为现代文学的先驱,鲁迅已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其作品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细读后将会动容于嬉笑怒骂间所蕴含的无疆大爱与无尽同情,动容于辛辣嘲讽中所暗含的热切希冀与不屈精神。在鲁迅作品中,散文是重要的一类。但散文所包含的门类较多、范围较广,在教学中不宜“以一论之”。根据王荣生的散文“分流”理论,可按照文体特征分化散文、细析小类,故将散文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回忆性散文细分出来,针对其特色进行深入研究。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阅读选文中,鲁迅回忆性散文共三篇,分别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鲁迅回忆性散文是教读课文的重点篇目,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对象,但其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欲探究当前一线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把握鲁迅回忆性散文的教学价值,需明了鲁迅回忆性散文的选编历程。故从纵向时间维度厘清了鲁迅回忆性散文的选编历程,将其归纳为三个阶段:“萌芽与探索”时期、“奠定与发展”时期、“成熟与繁荣”时期,并在回溯选编历程后,明确鲁迅回忆性散文的教学价值与选编规律,阐述鲁迅回忆性散文教学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依据,同时从整体上归纳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回忆性散文的特色。鉴古而知今,追溯选编历程才能知悉鲁迅回忆性散文的教学价值。洞新而益行,反观当下一线实际教学情况,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故本文进行了市县镇三级抽样调查,在分析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总结鲁迅回忆性散文的教学成果,发现鲁迅回忆性散文所存在的教学问题与学习问题。首先,教师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鲁迅回忆性散文的选编历程不甚明了,缺乏整体把握能力;在教学中容易忽略鲁迅回忆性散文的特色;对鲁迅研究界的学术成果知之较少,难以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其次,学生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课前背景预习不充分,课堂学习时对鲁迅回忆性散文特色了解不全面、对文章主题解读单一化,课后对文章总结不够。基于调查现状,以学术成果为依托,以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从教师、学生两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首先,关于鲁迅回忆性散文,教师要深研其内容、细析其形式,聚焦其特色,将理论融入教学实践,建设鲁迅回忆性散文的教学专题案例。其次,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要强化背景认知、使用“导学案”;在课堂学习环节要运用朗读完成体悟、探究“神来之笔”、构建“精神通道”;在课后巩固环节要进行拓展阅读、总结提升。另外,在使用评价体系方面,要运用评价手段、引入评价标准、确定评价主体,力图在知行统一的层面上充实鲁迅回忆性散文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提出科学、有效的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