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毛泽东
孙中山
生态民生观
“两个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重要的民生福祉,这一重要共识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传承下来。孙中山非常重视中国近代的民生问题,特别是关注到了生态环境对民生发展的作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孙中山的生态民生观给予了继承与超越,为新时代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以毛泽东和孙中山生态民生观的比较为基准,以“两个结合”为主旨。首先,研究孙中山和毛泽东生态民生观的文化成因,全面掌握孙中山和毛泽东生态民生观形成的文化来源,直接横向比较两者对待中华传统生态民生文化以及西方自然科学文化的态度,得出两者共通于对中华传统农耕文化、近代西学的继承与借鉴;区别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继承。其次,研究孙中山和毛泽东生态民生观的主要内容,即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对近代中国生态民生状况的认识以及如何进行实践等问题。再次,横向比较两者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民生问题以及实践规划的认识,得出两者共通于认识到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关系、自然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认识到近代中国民生温饱、水旱灾害等问题;还认识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行革命、进行各方面的生态治理。两者区别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不同,认识不同,实践也不同。第四,深度把握毛泽东对孙中山生态民生观的继承。毛泽东继承了孙中山关于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认识、人与人社会关系认识;继承了孙中山在近代中国生态民生问题上的认识;继承了孙中山生态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据两者存在的共通点以及毛泽东对孙中山文化遗产的高度评价,可以得出相关的继承性结论。第五,研究毛泽东对孙中山生态民生观的超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毛泽东超越了孙中山旧唯物主义思想、民生史观思想、知难行易思想;以唯物辩证法变革了孙中山旧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而又全面地认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变革了孙中山知行对立观,对认识与实践统一理论进行了概括;以历史唯物主义变革了孙中山的唯心史观及英雄史观,坚持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第六,考察毛泽东对孙中山生态民生观继承与超越的当代启示。一方面启示我们应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经验,从而深度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契合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启示我们必须坚持毛泽东生态民生观,继续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愿望,最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