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孙中山
第一次世界大战
同盟国
协约国
段琪瑞政府
蒋介石
摘要: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意志、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兰西、俄罗斯、美利坚等组成协约国。中国的段祺瑞政府在美国和日本的鼓动下,决定加入协约国,与德绝交,对德宣战,中国社会随之分裂为两派。梁启超等支持段祺瑞政府参战,孙中山等则反对段祺瑞政府参战。德国政府积极找寻并支持反对参战的力量。在俄国,支持主张退出大战的列宁及其布尔什维克政党;在中国,则支持反对段祺瑞政府参战的孙中山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党人。德国驻华公使辛慈(Paul Von Hintze)在下旗回国前,曾以200万元资助孙中山,孙中山命令时在上海的蒋介石秘密办理,接受此款。当时,在北洋政府的国会中,国民党系统的议员力量较强,孙中山便企图以之为笼子和绊脚石,限制北洋政府通过相关议案,北洋军阀集团则力图解散国会,突破笼子,搬开绊脚石,从而形成维护国会与解散国会的斗争。孙中山在得到德国资助的巨款后,立即运动北洋舰队,南下广州,同时资助在北京的国会议员赴粤,成立护法军政府,发动护法运动与护法战争,反对北洋政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孙中山即派曹亚伯赴德,建议联合德皇退位后成立的魏玛共和国、十月革命之后的苏俄,共同成立"中德俄三国同盟"。后来,又制订规模宏大的《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创造性提出"互相为用""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的伟大设想,企图吸引大战后的外资,振兴中国实业,从而为人类找到一条消除"贸易战争"、进而消灭武力战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