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孙中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话语
摘要:
中国共产党每值孙中山诞辰之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纪念日,必然组织规模或大或小的纪念活动;中国共产党在过去近百年的话语体系中,几乎没有停止话语孙中山,孙中山始终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中。本论题基于这两类现象,思考发生这两类现象的存在状态、自在系统、价值支撑、逻辑特征和现实启示。论文第一章主要说明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的孙中山话语的存在状态,论文进行历史考察,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经历的不同历史时期话语孙中山的主旨内容,以图展现中国共产党近百年话语孙中山的历史全貌。论文依照中国共产党经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时期划分方法,对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的孙中山实施分时期分阶段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在初创时期初步认识孙中山并确定其具有革命性,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在大革命时期确定国共合作方针,把孙中山尊为伟大领袖;土地革命时期遭受国民党剿杀,话语中丢开孙中山;抗日战争期间重新举起孙中山的旗帜,承继孙中山留下的遗产;解放战争中呼吁彻底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把孙中山定位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社会主义探索期间举办纪念活动向孙中山致敬,“文化大革命”中呼吁不要忘了孙中山。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打破思想禁锢,提议研究孙中山;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世纪之交认为孙中山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为孙中山为国家统一殚精竭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孙中山的夙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文第二和第三章主要说明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的孙中山的自在系统,表明历史人物评价的具体维度和方法,论文从思想内涵、精神品质、历史功勋、历史局限、历史地位,总结归纳了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的孙中山话语系统。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思想内涵论述,主要聚焦其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适乎世界之潮流、赶超西方、世界大同、军队建设等思想。中国共产党认为孙中山具有革命、爱国、进取精神,有高尚人格、博大胸怀、谦虚品质。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孙中山的历史功勋主要集中在为中国革命的实施和发展所做的贡献。从历史局限性看,中国共产党认为孙中山有缺点,敌友分不清、脱离人民群众。从历史地位看,中国共产党主要关注孙中山在国家、民族、中国革命、阶级属性、中国历史、与自身关系、世界范围的定位或位置,形成“三个伟大”的典型综合评价话语。论文第四章主要说明中国共产党话语孙中山的价值,说明孙中山和孙中山话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价值体现,论文分别从三个历史时期进行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孙中山话语,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政策的重要参考,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提供若干方法借鉴,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精神力量。论文第五章主要说明中国共产党话语孙中山的逻辑特征和当代启示,论文分历史时期阐述话语的历史阶段性特征,通过历史阶段性阐述揭示话语主体的话语意图。论文特别归纳中国共产党话语孙中山的特定话语逻辑,可以管窥中国共产党历史人物话语的一般逻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人物话语逻辑内在遵循中国共产党的思维逻辑,即中国共产党评价历史人物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这种话语逻辑表现为,辩证主义思维、历史主义思路、认识符合实践需求、继承性、发展性、曲折性。为了说明中国共产党话语孙中山的当代启示,论文从中国共产党的当下使命出发,从实现中国由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发展宏图着眼,试图揭示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的孙中山之当代价值和着力点。一方面是继续弘扬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强起来的中国需要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好需要继续奋斗;另一方面,弘扬孙中山的爱国精神,强起来的中国必定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祖国统一、解决历史遗留的分裂问题需要爱国精神。再者;强起来的中国必然建立起中国文化的高度自信,孙中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识,建立中国文化的自信需要进一步彰显孙中山这一文化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