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孙中山
民族主义
独立
中国出路
转型时代
摘要:
“独立”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词汇。由于英语Nationalism的多义性,导致中国知识分子将它翻译作“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国民主义”三种。相应地,“独立”观念也有三种,分别是“国家独立”、“民族独立”和“国民独立”。从1895到1925年,在这30年的革命生涯中,民族主义是孙中山思想观念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在这期间,恰恰是中国近代思想的转型时代。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自然也处在转型之中。而研究孙中山民族主义的近代转型,“独立”观念则是关键一环。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独立”观念是基于他对国家出路问题的思考而不断发生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孙中山的“独立”观念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95到1911年,孙中山的“独立”观念是介于种族与国家之间:既主张“种族独立”,又提倡“国家独立”。前者只是他动员群众、领导革命的一个口号,后者才是他革命的真实目的。第二阶段,从1912到1914年,孙中山的“独立”观念是处于国民与国家之间:既主张“国民独立”,又提倡“国家独立”。这是孙中山“国民国家”观念正式形成的表现,在理论上,这种观念下的“国民”与“国家”是平等的。但是,由于近代中国处于非独立的状态,使得二者并不平等,“国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国家”的附庸,导致“国家独立”相对于“国民独立”更为重要。因此,在“国民国家”观念下,孙中山是希望通过“国民独立”来实现“国家独立”。然而,“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孙中山提出“训政”的革命程序,这标志着其“国民国家”观念的搁置,并暂时放弃了“国民独立”观念。吊诡的是,1917年,《中国存亡问题》中又再次提倡“国民独立”。所以,从1914到1919年,是孙中山“国民国家”观念转向“民族国家”观念的过渡阶段。第三阶段,从1919到1923年,孙中山走向国家主义,只提倡“国家独立”。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孙中山转向“民族国家”观念,主张形成一个“大中华民族”,提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家独立”。第四阶段,从1924到1925年,孙中山的“独立”观念为“国家独立”与“民族独立”观念并存。由于苏俄的影响,孙中山被迫接受一些世界主义观念,但并没有放弃此前的国家主义思想。所以,在这阶段,孙中山的“独立”观念是处于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之间的状态。总之,孙中山“独立”观念的更迭、演变,不仅表现了他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转型过程,而且反映了在探索中国出路问题的过程中充满了艰难与曲折,更加体现了他崇高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