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国纪念性公共雕塑
孙中山铜像征选
民族主义
摘要:
本文探讨了民国时期孙中山铜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形象塑造及其所反映的政治与文化意义。文章首先讨论了民国纪念性公共雕塑的起源问题,并引向雕塑在通过国民党对孙中山政治符号的塑造与运用的行动中进入公共空间的过程。
文章探讨了历次铜像征选中获胜方案的文化与政治内涵,如朗多维斯基制作的南京中山陵孙中山坐像,反映了文化他者视角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符号的运用,指出其形象更多体现了孙中山在国际政治场域中的形象建构,强调其面对西方、面向现代的身份与形象,契合了国民党对该像基于民族主义话语的期待视野。与此相对,中国本土制作的孙中山铜像则更多地体现了民族主义和现代化中国的双重隐喻,中山装和长衫马褂分别代表了孙中山政治思想的象征和国民党对文化与政治正统的继承。文章指出中国本土雕塑家在纪念性公共雕塑创作中所面临的西方写实风格与中国本土需求之间的错位焦虑。文章还分析了雕塑家对民族风格在西方写实雕塑中的探索,以及国民党基于民族主义话语对铜像形成的期待视野。雕塑家如江小鹣和滕白也等在雕塑民族化道路上的探索,与国民党宣扬意识形态、强化统治合法性的政治目的相际会。文章认为,中国现代雕塑家与国民党官方围绕孙中山铜像的征选与制作的交互关系,是中国现代雕塑民族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
文章最后指出,这一交互关系隐藏在中国现代雕塑史叙事的缝隙中,通过档案史料文献、晚清民国期刊与报纸、专著、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等多方面的资料,梳理了孙中山铜像形象塑造及其背后的政治与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