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孙中山
民生史观
民生
价值
摘要:
对于孙中山的民生史观学界历来存有争议,至今仍未形成共识。如何解读才能既符合孙中山的本意,又能体现出时代精神是目前民生史观研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长期滞留于对民生史观的定性分析和评价,无益于我们认识其时代价值,这种解读方式实际上是脱离人和人的主体性实践活动的抽象解释。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世界的根本切入点,有必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从彰显民生的价值维度,重新阐释孙中山民生史观的历史形成,对其基本问题进行价值诠释与辨正,发掘其理论及现实意义,以吸取其“合理内核”。
在社会有机体中,思想从来都是现实的投影和历史的回声。民生史观是孙中山把人民的“生存状态”作为哲学研究对象,在总结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扬弃中西优秀思想成果而形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哲学理论。通过对民生史观要义:民生涵义论、历史进化规律论、民生“重心”论、民生动力论、互助调和论以及“三种人”合力论的再解读,从价值视角来看,民生史观彰显的是一种主体精神,主要体现在价值主体的换位、价值取向的转变和价值评价的自觉等方面,其实质是一种凸显人的历史主体地位和人的价值的主体史观。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最终要落脚到改善民生。民生史观以民生为皈依,批判社会贫富悬殊,关注社会的协调均衡发展,以均贫富和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关注人的解放和发展,追求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思想道德层面的全面和谐,蕴含丰富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和谐社会思想,体现出开放性、超前性、实践性和民族性的理论特色,在今天仍不失其时代价值。民生虽不是历史的重心,却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核心。民生虽不是历史进化的原动力,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互助原则在革命战争年代显得不合时宜,但在和平建设时期却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