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孙中山
民生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理论雏形
摘要:
孙中山最早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也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孙中山第一次把“民生”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来使用,民生主义是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思想的归宿,是其思想中最独特、最重要的部分。他不仅在理论上创立了民生主义,而且在实践上制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具体方法和实践规划,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
孙中山的民生社会主义立足于中国国情,始终贯穿着两条线索:一方面,利用资本进行机器大生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另一方面,消灭剥削,消除压迫,实现人人平等、自由、幸福的社会主义目标。
本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章简要阐述民生主义思想的提出背景和思想来源。孙中山民生主义产生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经济落后,人民贫困,遭受帝国主义侵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进步,却贫富悬殊,矛盾激化,社会革命不断爆发的背景下。他吸收中国古代大同思想、西方各种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民生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章深入探究民生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孙中山对资本制度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但他不否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发达,社会富强,文明进步。从国弱民贫的国情出发,他指出要避“恶果”,取“善果”。中国进行社会革命较易,中国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跨越资本主义历史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他提出开发生产力的思想,注重科技和机器的使用,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中国经济落后,不可能立即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先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生产,积累财富,为逐步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基础。他追求的是国家富强,人人自由、平等,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目标。
第三章具体说明民生社会主义的方法和实践规划。解决社会问题,归结到土地和资本两个问题。对于土地问题的解决,孙中山提出要“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对于资本问题,要既节制又鼓励私人资本的发展,更要发达国家资本,由此才有“实业计划”这一富国强民的实践规划。同时要积极利用外资,以谋中国发展。这一部分仍然贯穿着孙中山既要使国家富强,摆脱落后面貌,又要使人民富裕,防止贫富悬殊的目标。
第四章概括论述民生社会主义思想的意义。民生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都有重要借鉴意义。孙中山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者,而且是最早的民生社会主义建设的设计师。孙中山的民生史观,不能简单地说是唯心史观,它含有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成分。孙中山的民生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雏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不断挖掘其有益成分。其思想对关注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一定现实意义。
当然,孙中山的民生社会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吸取有益成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