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主政治
两面性
孙中山
袁世凯
美国
摘要:
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挽救民族危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权的尝试。但新生的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摆脱洋务派“以夷制夷”的思想,所以,孙中山领导革命的实践中一直认为应该向西方学习,并取得西方的支持,并在此思想指导下与各国展开外交,以期得到支持。在这些国家中,美国是孙中山寄予希望最大的一个。 由于美国1949年之前的对华政策基本特征是以经济扩张为主,一个稳定的中国对于保证其在华利益不受影响至关重要。基于利益的考虑,美国在辛亥革命后并没有支持缺乏实力的孙中山,而是和其他列强一样,对手握重兵的清政府军机大臣袁世凯大加赞赏。无论是塔夫脱政府时期和列强的“一致行动”,还是威尔逊政府时期抛开各国的“单独行动”,美国政府对待孙中山和袁世凯的政策从未改变过,实在是有违美国“共和之母”的形象。本文即从这一角度出发,来剖析美国民主的两面性。 全文共分四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美国对孙中山的认知和对辛亥革命的不支持。本部分作为背景知识出现,主要讲述美国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对孙中山的不认可,故而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既不支持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面对革命党人承认新政权的请求也不予理睬。第二、三章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别梳理了美国威尔逊政府率先承认袁世凯政权、反对二次革命直至听任袁世凯推行帝制,反对护法运动的史实及原因。导致美国反孙援袁的原因尽管在具体事件中有所不同,但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一是美国“经济扩张”而非“领土扩张”的对外政策决定了美国希望中国稳定,所以支持有实力的袁世凯;二是美日之间在华的争夺导致了美国支持亲英美的袁世凯,反对和日本来往密切的孙中山。第四章作为全文的总结,得出结论:在不危及国家利益的情况下,美国打出追求民主共和的口号,一旦和国家利益相冲突,民主共和也要退居一边,是为美国民主悖论的最佳解释。